怎樣幫助小孩走向心理健康
又比如,一小男孩想吃餅,母親就給他買了,擔心小孩吃不完,于是就先咬了一口,再遞給男孩,此時男孩不要這塊餅了,母親有些生氣。而一般人的理解,這孩子不聽話,不講理,母親滿足了他的要求,他又無故不要了,這是小孩折磨大人。而孫老師的解釋不是這樣,孫老師認為,小孩要的是一塊完整的餅,母親先咬了一口,破壞了小孩對餅的美感,小孩有追求完美的審美心理,如果,成人對她的行為不理解而責備她,無意中扼殺了小孩的審美心理的需求,這是小孩傷心的原由。
...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例子。那是我在看了孫老師的書以后發生的。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性格安靜。他的母親說,小孩對人不禮貌,不是乖孩子,依據是,他從不喊人(路遇熟人,他不愿招呼人,不愿向人問好。)
一天,我們一起散步。小孩的母親教小孩:“喊,王婆婆。”小孩笑笑,不吱聲。母親生氣了,罵小孩。小孩躲在母親身后哭了。待小孩平靜下來,我就問他:“是北京好玩呢,或是重慶好玩呢?”小孩剛從住在北京的婆婆處回到重慶。“北京好玩!”我故意說:“重慶好玩!”小孩說:“重慶沒有天安門!”...散步一個多小時,一路談笑,一口一個“王婆婆!”在我們分手時,沒有他母親的指令,小孩說:“王婆婆,再見!”
孫老師說:小孩出了問題,根不再小孩本身,在成人!我心中好佩服孫老師的高見!
尊重。小心護理他們的自尊心,進而生長自信心。
尊重小孩,必須愛小孩,給小孩以自由,尊重小孩才是真愛小孩,讓他在自由的活動空間中增長自我選擇能力,學會把握自己的行動,行動中的成功,使小孩生長自信心,樂觀精神,只有真愛小孩,才能培養起小孩的自尊心。
小孩決不是成人的附屬物。不要把小孩作為自己嘮叨的對象;不要把小孩作為自己情感不爽的發泄物;不要溺愛小孩;不要說小孩笨,更不能隨意命令、干涉、壓制、斥責、打罵小孩。成人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高高在上地對小孩指東道西。這樣會使小孩的心理嚴重受傷!甚至造成小孩概念不清、自卑、人格分裂!
不要把烏云用粗力擠進小孩子的心中,給小孩創造一個心中的太陽,讓小孩光明起程,讓小孩快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