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他再也不鉆桌子了
誠誠是個沉默寡言、卻又非常好動的男孩子。剛開學的時候,由于他的腳在家摔交時骨折了,好久沒來園。等他來園時,別的孩子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而他還不大適應,顯得有些孤獨。 一次游戲結束后,我突然聽到幾個小朋友大聲地對我說:“老師,這個小朋友鉆在桌子底下不出來!”我回頭一瞧,可不 ,別的孩子在四周都坐好了,而他卻一個人躲在桌底下一動不動。我連忙邊走邊大聲地質問:“誠誠,你為什么鉆在桌子下面?臟不臟?”他突然意識到什么,抬起驚恐的眼睛,無奈地看著我。當我接觸到這雙無助的眼神時,心“咯噔”的猛跳起來,一下意識到自己的言語太過激烈,對這樣的孩子可能造成了傷害。我連忙蹲下身子看著他,溫和地問:“誠誠,告訴老師,你為什么不跟小朋友坐在一起?卻要鉆在桌子底下?”“小朋友不跟我玩,我就躲在這里。”他怯生生地說。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憐憫和酸楚,深深自責自己工作上的疏忽,沒有全面觀察到每個孩子的活動情況,才造成孩子這種怪異的行為。于是,我又耐心地開導他:“小朋友不和你玩,是因為還不認識你,過兩天他們會跟你成為好朋友的。”他似信非信地看著我,好象在想些什么?我接著說:“你看,你躲在這里,要是老師小朋友沒發現,等一會兒媽媽來接你了,找不到你怎么辦?”“不會的,在家爸爸媽媽打我的時候,我就一直躲在桌子下面,他們會找到的!” 面對眼前這個固執的孩子,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讓他與小朋友融為一體,感受到和大家一起玩的快樂,才能讓他心甘情愿地走出來。我突然靈機一動,問他:“老師知道你很喜歡在桌子底下躲貓貓,是嗎?”他點點頭。“一個人躲真沒勁,老師讓小朋友和你一起玩這個游戲好嗎?”他不相信地看看我。我又問其他孩子,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好!”于是,我給大家提出了游戲規則:輕輕地鉆在桌子底下藏起來,不和桌子“打架”;老師閉上眼睛找到誰,誰就出來。孩子們可高興了,紛紛找地方躲起來。誠誠被大家的氣氛感染了,歡笑聲此起彼伏,在不知不覺中和大家融為了一體….. 從此,他再也沒有鉆過桌子。分析: 小班孩子沒有集體生活的經驗,他們從家庭來到幼兒園,一切都是陌生的,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反映到行為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作為老師,要放下成人的思維和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孩子的言行;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時候,孩子的一個特殊行為,可能就是我們老師工作一時疏忽的折射。我們要感謝孩子,是他(們)給了我們警示,使我們警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去想到補救的辦法。如果你找到了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采取的方法才能得當,解決問題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