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給孩子一點自我約束的空間
做一名幼兒老師真的很繁瑣,每天都會面對很多孩子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基于他們的年齡特征,我們要時刻的去引導他們做些合適的事情,約束他們不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盡管如此,但還是常常會有孩子跟你唱反調。年齡越小的孩子,需要老師引導和約束的就更多。
但是,孩子也會漸漸長大,加上孩子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也會經歷很多次叛逆期,所以有時候老師的引導和約束會讓他們不耐煩,會讓他們變得麻木。感受最深的是帶畢業班的老師,每年到了五月底,過完六一兒童節,孩子們就開始莫名的躁動和“無法無天”起來,老師的任何約束都似乎變得沒有一點用處,任你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孩子就跟這天氣的溫度一樣,節節攀升,讓我們老師實在苦不堪言。有一天看到一個教育專家的建議,說是不妨給孩子一點主動權,讓他們制定一些規定,然后主動的去實施。我想這倒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妙計,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越來越清晰的時期,有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也許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呢。所以我請孩子們集體商議,作為一個大班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孩子來說,在幼兒園進行各項活動時應該注意一些什么或者遵守一些什么活動規則。譬如:上課時應該怎么樣?看書時應該怎么樣?和同伴交往時應該怎么樣?大班的孩子對于這些方面的規則會很有主見的,況且三年幼兒園的生活習慣累積至今,應該是有一定的底蘊了。那么接下來我還會請孩子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小標記,貼在相應的活動區內,用來不時的提醒孩子更好的規范自己的言行。
我覺得這樣,似乎比老師整天喋喋不休的提醒孩子來的更有效些。孩子不但會注意起自己的一言一行,而且更會關注到自己在什么場合要怎么規范自己。和同伴一起制定的規則,成為了全班的言行規定,孩子心理上會有一種滿足感,于是乎在行為上也勢必會有一種約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