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捕捉一日活動中的生成點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生成課程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關注。生成課程,它是一種新型的課程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敏感地察覺到幼兒的學習興趣與需要,并且根據這種學習興趣與需要及時地組織,指導幼兒展開相應的學習活動,幫助幼兒獲得有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其活動的主體性、教育性、隨機性較強,對教師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要在一日活動關注幼兒興趣,從幼兒的信息中捕捉幼兒的生成點。春天正是養蠶寶寶的好季節,陳小朋友帶了一盒蠶寶寶,我把它們放在教室的自然角里。這些小小的生命成了我班的新成員,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班每一位孩子的心。早上來園時,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擔心蠶寶寶一夜沒吃會餓壞的,孩子們紛紛拿來了桑葉喂它們。你也喂,我也喂,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佳佳說:“你們喂得太多,會把蠶寶寶壓死的!标愓f:“不會的!奔鸭延檬种钢凶诱f:“看,蠶寶寶都沒了,全是桑葉,它們會透不過起來的!标愖孕诺恼f:“不會的,過一會兒蠶寶寶自己一邊吃一邊爬上來的!迸赃叺暮⒆臃殖蓛申牋幊称饋,就這樣《可愛的蠶寶寶》活動就產生了。第一個活動:交流蠶的新變化。經過一段時間,蠶的各方面都有所變化,孩子們能交流的話題會很多:從身體黑乎乎的蟻蠶到身體白胖胖的蠶寶寶;從身體長度的變化到食量的增加;從一條條變成了一個個等等。通過交流,孩子們進一步感受生命的變化,進一步提高對養蠶的興趣。由于蠶寶寶結繭的時間較長,孩子們觀察起來有困難,對蠶寶寶吃桑葉和結繭過程的描述,孩子之間可以相互補充。我又對蠶結繭和吃桑葉的現象作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孩子再現蠶結繭和吃桑葉的過程。通過一次次的探討,孩子對蠶寶寶的生活習性漸漸地了解,對蠶寶寶的飲食也越來越關心,班上的蠶寶寶都由孩子自己喂桑葉、換大便等,每天蠶寶寶都生活在干干凈凈地“家”中。在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孩子們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親自去實踐、親自觀察,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蠶的變化、行為特征、生活習性。通地觀察蠶一生的變化,培養孩子們養蠶的技能和長期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由于活動是孩子自己生成的,所以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積極投入。 教師要有教育機智,要隨時隨地關注幼兒生活、關注孩子的興趣,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生活中突然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計劃,這其實就是生成課程的思想。其實我們曾經把這種思想變成過實際行動,只是,我們沒有及時地把這種想法和做法上升為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模式。生成課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每一個因素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教師應時刻做個有心人,注意細心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及時發現與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有價值的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