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結合兒歌,環創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反思
在常規活動中,洗手、入睡、穿脫衣褲是最重要的三項。在培養和訓練中孩子們不是把先后順序弄錯,就是細節達不到要求。可以把這些編成一首兒歌,這樣既可以讓幼兒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如:《洗手》的兒歌、《小花碗》的兒歌、《漱口》的兒歌等。還可以在幼兒午睡的房間里貼上一些寶寶安靜睡覺的畫之類的環創,在洗漱間也可以畫上節約用水的圖,或小手真干凈的圖。
洗手:嘩嘩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講衛生,大家伸手比一比,看看誰的最干凈。
小花碗:小花碗,圓又圓,盛了飯,自己端。
漱口: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咕嚕咕嚕吐出來。
反思:這三首兒歌都很貼近幼兒的生活,所以幼兒能很快學會。利用兒歌能很好地讓幼兒記住一些生活習慣。教師還可以自己編制一些簡單的兒歌,簡單而容易記住。但是在環創上,就只是一些生硬的畫面,教師也不進行講解,就不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對策:可以把兒歌和環創結合起來給幼兒講解,這樣就生動形象地讓幼兒了解了生活習慣的做法。久而久之,幼兒便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在對幼兒進行室內游戲的時候,穿插到教室的生活習慣的一些環創,再利用兒歌再一次幫助幼兒記住簡單的生活習慣。
(三)強化幼兒,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反思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獎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當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可以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撿干凈。”然后再表揚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就會被揀的干干凈凈了。也可以對他們說:“我看看誰的動作最最快!”他們也會把玩具收拾了。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可以設置“我的寶寶真能干”專欄,用不同顏色的泡泡來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進步,如紅顏色表示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黃顏色表示能好好吃飯,綠顏色表示能安靜入睡。把小朋友的照片貼在一個個的泡泡里,每周評比一次。這樣,既記錄了幼兒的表現,同時獎勵了幼兒,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設立評比表,具體內容為8個,早起早睡、有禮貌、獨立進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愛勞動、不挑食、不挑穿、愛護收拾玩具。每項文字邊上有圖示,便于家長與幼兒共同評價,日期為星期一~星期日,用標記表示幼兒的表現情況,好★中△差╳,在備注一欄里,寫寫今天孩子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講講有趣的事情,或根據幼兒自己的表現,增添項目,家長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的情況在周五晚上總結,對在某些方面有明顯進步的進行表揚和獎勵。
反思:
1.結合這些表揚,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可行性不怎么好,因為一但家長或教師不給予獎勵了,那么幼兒便會懶惰下來,不會再去照著做了。
2.我觀察到的幼兒也是這樣的,教師的獎勵多了,他們就會有依賴性,每次必須教師說有獎勵時,才會很高興地樂意地去做,而如果沒有獎勵,幼兒便會失去做某件事情的積極性,很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