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觀點的共鳴——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感
共鳴三:活動中的機智。
書中第四部分,談到的是高老師在教學中的感悟,我將之成為教學中的反思。看完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為幾年的教學并沒讓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學期的一些特定領域教學比賽時,有勾起我思維火花外,平時的教學花費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動中教育機智的發揮也不常見。
高老師在筆記中提到的“誰大誰小”“比比高矮”活動的內容更加接近幼兒生活了,但又產生一種困惑:孩子似乎也會積極發言,但總感覺這樣的活動缺少了一種使活動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活動中請小朋友說出誰是大的,誰是小的,誰是最高的,誰是最矮的,大家都來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練一場戲,因為誰都知道孩子們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動前也能預見孩子應該能正確操作。似乎數學活動完成成了對幼兒生活中已有經驗的一種總結或者說是一種展現、一種驗證,而并不能說是一種提升。活動中總感覺到孩子和老師都沒有一種探索的勁頭,淡淡的、淺淺的就這么結束了。數學應該是一種探究活動,應該充滿著好奇、疑問。而有些東西只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課堂里的時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價值和意義。數學活動作為培養幼兒思維的活動,是否有助于開啟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維?是否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這是教師進行數學活動前應思考的東西。思維是依賴一定的知識來培養的,沒有適當難度的知識是不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活動的內容要能激發孩子思考的熱情,燃起孩子眼中專注的火花,能引發孩子思考更深的問題。
高老師思考的問題或許是我們老師都已經發現并思考過的問題,但我們卻沒有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應該反思啊!
共鳴四:“愛心家園”促共育
作為一班長,除了管理好班級的大小事務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每學期的開始初、學期末都會召開家長會,而家長會就是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的好時機。xx年下學期結束時,我也準備了家長會,盡管因為一場大雪的到來更改了計劃,但家長會的內容、方式我將會繼續引用。那是我閱讀了《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之后得到的最好啟發書中第五部份寫的就是高老師與家長的愛心聯系,其中的《愛心家園》將是值得大家借鑒的,我們可以每周擬定一個主題,可以是家長需要解決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學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兒心得的交流。以板報、問卷調查、書信的方式增進家園共育,引起家長的徹底思考,促進家長和我們老師共同教育孩子。
讀一本好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它能讓我們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這樣一本書,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值得我們大家熟讀,感謝幼兒園為我們老師提供閱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