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如何建立幼兒園班級常規
常規是就是指日常的規則。幼兒園班級常規是指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教師為了管理好一個班級而制定的需要幼兒遵守的一些規則。。我覺得它同樣也是種習慣,就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做特定的事,比較有秩序、科學地進行。一個班有了常規的建立,對小朋友來說也是種安全感,對老師而言,一切活動能較好地連接進行。可是如何建立合理、科學的常規?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至今我帶新小班才2個月左右。覺得對于新小班而言,常規的建立尤為重要。據網上查析,可以用游戲法、情境式法、正面引導法、說理法等各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教師更好地建立,幼兒也能更好地接受。例:早上來園活動時,幼兒與教師主動的打招呼、問好,與父母開心的說再見。之后可以投入到早上晨間活動環節,一般是自己玩積木。之后,天氣好的時候,要帶幼兒進行早操活動。若天氣不好,有時我們就是讓小朋友玩到吃點心時間,省略了早操環節。
可是現在想想,為什么下雨天不能在教室里做操呢?幼兒園同樣也可以放早操樂曲或者教室自己放,就讓幼兒的思維形成定式,只要在幼兒園,不管天氣如何,都是要做操鍛煉的。同樣在吃點心的時間,老師會說:小朋友請用。小朋友會說:謝謝老師,大家請用。我覺得這是個比較好吃餐前的小規定。即形成所有幼兒的統一性,也同時培養幼兒禮貌回應,共同分享的好習慣。還有在集體教學活動前等讓小朋友安靜的小口號,“一、二、三,靜下來”等或者用童真、童趣的手指游戲靜下來或其他比喻式的小方法,同要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有的時候一種常規的建立就一定要統一,不要隨意改動,這樣的常規才是能起到作用的。其實還有許多的常規可以在適當的時間段出現,用小朋友喜歡、且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