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因為新異和富于變化的事物易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幼兒進行科學探索與操作的內容和素材十分廣泛,教師只有精心設計、選擇,挖掘教育內容的可操作性,把科學知識轉化為孩子可以操作、接受的內容,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如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泡泡”,它是一個具有趣味性、游戲性的內容,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愛。同時,它又不缺乏探索性可操作性。它通過孩子運用不同工具來吹泡泡的操作活動探索出了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這一有趣的現象;又如“有趣的電池”活動,電對于孩子來說是比較枯燥的,但它是具有可探索性的,幼兒只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需要用電,但卻不知道如何產生電和電的各種用途。因此,我們設計了一些用于幼兒探索的活動,如裝不同型號的電池、接小燈泡等。從中,幼兒探索出了一些粗淺的電的秘密,使幼兒產生了對電的探索興趣。象這種具有可探索性的內容還有很多,如“磁鐵的秘密”、“物體怎樣能移動”、“省力的輪子”等,只要不斷地挖掘其中的可探索的教育價值,設計出孩子不斷探索、發現的具體內容,孩子就會樂在其中,永不放棄。
(三)、提供能啟發幼兒探究并實現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
在科學教育領域,對于幼兒來說,材料既是引發他們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主動建構對周圍物質世界認識的中介。正是材料引發了幼兒的探究活動,幼兒也正是借助于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實現著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在科學活動中,我們要精心選擇材料。材料要便于幼兒操作使用。如在活動“物體怎樣能移動”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積木、鐵塊、皮球、羽毛、紙盒等,然后讓孩子們想辦法讓這些東西動起來,有的幼兒拍起了皮球,有的幼兒吹起了羽毛,有的幼兒搬起了鐵塊,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從中發現了很多使物體移動的方法。正是這些平時孩子熟悉的、感興趣的材料引發了這一系列探究的活動,激發了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又如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影象”,它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了解哈哈鏡的原理,除了給幼兒提供了大哈哈鏡,我還提供了平面鏡、凹、凸面鏡等各種鏡子讓幼兒探索,通過比較,孩子們探索出了哈哈鏡的原理,如果沒有各種鏡子作比較,孩子很難發現出哈哈鏡的獨特之處。同時,我還提供了自制銀光板,讓孩子在剛開始的感受哈哈鏡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出哈哈鏡的制作原理。另外,我又提供了一些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了解到哈哈鏡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不同的材料都起到了它不同的教育作用,每一種材料都引發出孩子探究的欲望和不同的探究行為,并且層層深入,達到了不同的教育目標。
另外,我們可利用區域活動,設置科學探索區,提供豐富多采的材料,讓孩子在操作、探索不同材料的過程中自主地探索到不同的科學現象。材料在科學區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提供豐富多采的有趣味的易于操作的材料,幼兒才會自主地投入到科學區,并且獲得不同程度的知識經驗。平時我們就可在科學區提供一些材料讓幼兒探索,完成一些不需在集體活動就可完成的教育目標。如“有趣的泡泡”活動,在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這一原理前,我們就可在科學區先投放一些吹泡泡的材料,一方面激發孩子對吹泡泡的興趣,另一方面能更快地了解泡泡的一些特性,如如何產生泡泡、泡泡是圓的、泡泡在陽光下會發出五彩色等等;又如在科學區提供磁鐵和其他不同的材料,孩子就會在操作中探索出一些磁鐵的不同層次的秘密,如磁鐵能吸鐵制品,磁鐵有隔物吸物的原理等。有了這些自主的探索,老師就不需利用集體活動的時間來完成教育目標,也不需再進行繁瑣地指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