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術《圖形燈籠》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連接粘合的方法,嘗試將相同圖形對齊黏貼制作燈籠。
2.體驗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環境的快樂。
三、教學準備:
1.各種彩紙圖形(圓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形狀),皺紙做的燈穗,漿糊,抹布等。
2.《幼兒畫冊》(第三冊p36)。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習連接粘合的方法,并將相同圖形對齊黏貼制作燈籠。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欣賞法、示范法、操作法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寶寶,你們有沒有見過燈籠呀?你在哪里見過燈籠?你覺得燈籠漂亮嗎?你看,今天老師也帶來了燈籠。
1.教師出示制作好的燈籠,引導幼兒觀察。
2.提問:
(1)寶寶,你們看,丁老師帶來的燈籠是什么形狀的燈籠?你們喜歡嗎?是什么顏色的呢?
(4)你們想自己制作燈籠嗎?
猜一猜神秘的禮物是什么。
仔細觀察燈籠并根據老師的提問大膽地說一說。
回答:燈籠,在家見過、在超市見過等。
通過出示教師制作的燈籠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感興趣。
通過老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師示范做燈籠的方法。
師:恩,寶寶們都很喜歡燈籠,那我們就一起來學一學吧!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材料?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
分別出示彩紙圖形、漿糊、抹布,教師介紹的同時讓幼兒一起來說出他們的名字。
2.教師邊講解邊操作。
師:我們先取兩個顏色、形狀、大小一樣的圖形,在它的反面的一邊抹上漿糊,將須須貼在漿糊處,再將兩個圖形對貼。這樣,美麗的燈籠就完成啦,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呀?
看操作材料,一起來說出他們的名字。
仔細看老師的操作步驟,傾聽老師的講解。
材料的出示、介紹能幫助幼兒了解工具的名稱及使用方法,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更好的運用。
通過教師的示范操作再配以語言的講解能幫助幼兒直觀感知燈籠的制作方法及步驟,使幼兒在接下來自己的操作過程中也能有序的順利的進行。
三、幼兒操作。
師:那我們現在就來試一試吧。
1.教師提供幼兒所需要的操作材料。
2.教師仔細觀察,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拿到所需要的材料,認真完成燈籠的制作。
教師提供幼兒操作時所需要的材料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制作任務,而且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幫助和指導能在無形之中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真知,體驗自己動手操作的快樂。
四、講評活動。
1.教師將幼兒制作好的燈籠展示出來,供幼兒欣賞交流。
2.讓幼兒看著說出一共做了哪些圖形燈,并練習說“這是圓形燈”“這是方形燈”。
3.教師進行講評,對于做的好的幼兒給予肯定,對于能力弱點的孩子給予鼓勵。
共同交流、欣賞制作好的燈籠。
看著說出一共做了哪些圖形燈,并練習說“這是圓形燈”“這是方形燈”。
通過展示活動來讓幼兒與幼兒之間多一份情感的交流,并提高幼兒的審美觀。再讓幼兒在說一說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幼兒的經驗,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而教師的講評能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喜悅。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