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術:月亮姐姐
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已積累了一些簡單圖形的表現經驗,并能夠有意識地通過線條、圖形的簡單組合表現事物的大致特征。于是,我們將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初步嘗試運用圖形和線條組合大膽表現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簡單情境。
1.三扇窗的不同作用
第一扇窗——觀察
教師出示的范例是一個米羅畫的男孩,目的在于讓幼兒觀察男孩和教師當場添畫小汽
車,引起幼兒對晚間游戲的聯想。
第二扇窗——討論
教師出示的范例是幼兒事先畫的女孩,目的在于讓幼兒進行討論:小妹妹晚上睡前在干什么呢?從而延伸到晚上你們都會做些什么事情?為后面幼兒自己創作創造條件。
第三扇窗——改變
考慮到小班孩子都會從晚上聯想到睡覺,但對畫躺著的人是很困難。為降低難度,教師用轉動紙上的方向,讓幼兒發現變一變就將站立的人變成睡覺的人,吸引孩子畫睡覺的人的興趣。
2.活動中教師的示范
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沒有示范如何畫人,而是一扇窗提供了米羅的畫,一扇窗提供了幼兒自己的繪畫作品。因為我們覺得不管是米羅還是孩子自己的作品,他們的表現方式更貼近幼兒的理解,并轉變成自己的表現方式。
對小班的美術活動,教師要不要示范和怎樣示范,這兩個問題常使教師疑惑,擔心若缺乏示范幼兒會畫不出來。就這個活動,我在前期試教的時候,也曾嘗試著讓個別孩子上來畫三扇窗戶里面的人,很多孩子原來站在展示板前就不敢畫,變成我說一句他們畫一筆,時間花費了很多,給全體幼兒留下“真難啊,沒有老師幫忙不行”的印象。我也曾生怕他們不會畫方形,很詳細地示范講解如何畫玩具汽車,又發現好多幼兒在自己的畫紙上都畫了小汽車,反而限制了幼兒的想象。經過討論,我們最終決定取消示范畫人,并在添畫小汽車時加快速度,使幼兒體會畫小汽車的輕松自在,從而愿意畫出各種自己喜歡的內容。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行過程性指導,如教師學畫幼兒的創意,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老師也要學我的畫,又再現了更豐富的圖像表現方法,真正做到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F在,我們的小班幼兒個個拿起筆來就信心百倍地涂鴉,再也沒有人說:“老師我不會畫”,也使我看到了許多小班幼兒與大師相仿的創意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