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活動:修路(精選4篇)
小班數學活動:修路 篇1
一、活動目標:
1、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嘗試拼合圖形。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用硬紙板制成一條“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土坑”,鏤刻下來的圖形涂上顏色即成“石塊”。(將個別圓形、正方形兩等分)
2、兔媽媽胸飾。
三、活動過程:
1、游戲“做夾心餅干”,復習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教師扮成兔媽媽,幼兒扮成小兔。
教師:“天氣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們去看望她好嗎?”
教師:“我們帶點什么去好呢?”
游戲“做夾心餅干”,要求將圖形標記貼在胸口,找一個貼相同圖形的幼兒做朋友,最后要說出做的是什么形狀的夾心餅干。
2、引起幼兒玩“修路”游戲的興趣。
教師:“做好了夾心餅干,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經過一條小路,可是這條小路壞了,怎么辦呢?”
3、幼兒“修路”,辨知圖形。
教師先帶領幼兒觀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圖形,然后請幼兒拿“石塊”一一對應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嘗試組合圖形。
啟發幼兒想辦法把兩塊半圓形的“石塊”和兩塊長方形的“石塊”嵌入“土坑”中。
4、游戲“踩石頭”。
教師:“小路修好了,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過在過小路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玩個踩石頭的游戲,我拿出什么形狀的圖形,你們就去踩什么形狀的“石頭”并說出這是什么形狀。“
5、到兔奶奶家,結束活動。
小班數學活動:修路 篇2
設計意圖及理論依據:
認識平面圖形是小班數學活動中的一個重難點,在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那些枯燥的圖形讓我覺得索然無味。“我都覺得無趣,孩子會被吸引嗎?”我不禁想到。《綱要》中提到:“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綱要的引導下,結合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我想到了適合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情境教學法”。
《動物狂歡節》是一部深受孩子喜歡的電影,覓音熊憨憨的形象以及不怕困難要找到森林之心拯救森林的精神讓孩子們對覓音熊這個形象特別的喜歡。在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我又了解到,孩子們對于現在路上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坑印象特別的深刻,我就想到了發動孩子們去修補一條紙制路的想法。修補路坑可以鞏固孩子對平面幾何圖形的認識,同時發展孩子們對圖形的對應匹配能力。把覓音熊尋找森林之心的情境和“枯燥”的數學知識相結合,符合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特點,既:不是從形狀的特征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于是,結合以上幾個方面生成了這節課。
活動目標 :1、愿意和覓音熊一起修路,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2、能正確識別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
3、能按給定泥坑的形狀、大小、顏色為標準,找出對應的材料進行匹配。
活動準備:1.材料準備:ppt、《動物狂歡節》片段、紙制小路(上面鏤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兩個籃子(內裝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若干)
2.經驗準備: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有所經驗。幼兒看過《動物狂歡節》
活動過程及活動效果:
一、用故事引起幼兒興趣,激發幼兒幫助覓音熊的欲望。
1、演示覓音熊和房子圖片。
師:這是誰?我們一起來看看覓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導幼兒觀察房頂、墻、門是什么形狀的。
幼兒:房頂是三角形的、墻是正方形的、門是圓形的。
(覓音熊的出現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老師一說去看覓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們都很興奮,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都能辨識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
2、激發幼兒幫助覓音熊的欲望。
師:風怪抓走了獅子大王,我們和覓音熊他們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獅子大王救出來吧!
幼兒:好。
(愛幫助人是幼兒一個良好的品德,聽說要去幫助覓音熊,孩子們都很樂意)
3、演示風怪刮風后破壞的道路。
師:路怎么了?有些什么形狀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么事?覓音熊他們應該怎么辦,請你幫他們想想辦法。
幼兒a:走在有坑的路上會摔倒。
幼兒b:可以把路給補好。
(“道路”一出現,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路壞了”“路上有洞”,當老師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么事?”時,孩子們馬上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了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路補起來”,有的孩子說“用針線給它縫起來”還有的孩子說“找石頭把路修好”……在這個環節,孩子們很好的運用了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4、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辦法。
二、游戲“修路”。
1、帶領幼兒來到布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兒嘗試用各種圖形進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師:路上有什么形狀的坑?有哪些形狀的石塊?我們一起來修路吧。
指導重點:引導幼兒找出最快進行匹配的方法。
(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的籃子。來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師請孩子們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里的工具箱,孩子們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修路”。)
2、請幼兒說說自己修路的方法,總結出修路的方法。
幼兒a:把石塊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兒b:把三角形的石塊放在三角形的洞那里。
幼兒c:把大的圓形放在大的那個圓形的坑那里。
……
師總結:要大小、形狀都一樣的石塊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們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都能進行匹配。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孩子們的累積的經驗就更加的系統。)
3、帶領幼兒走往“森林深處”,再次修路。
師:路是什么顏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狀的坑?有什么形狀的石塊?一起把這段路修好吧。
觀察重點:幼兒修路的方法。
重點提問:這一塊為什么不合適?是哪兒不合適?你為什么用這一塊?等等
(森林深處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觀察道路的顏色、坑的形狀。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經驗,再加上對道路的仔細觀察,孩子們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辦法,修起了破壞的道路。)
4、一起檢查路是否修平,重點觀察匹配錯誤的坑,請幼兒說出為什么錯了,并找出正確的進行填充。
(檢查路況,既可以讓孩子們檢驗自己匹配的圖形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還可以及時的修補正確。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修路的快樂。)
五、結束部分:慶祝修路成功
師:路修好了,獅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動物狂歡開始了。我們一起動起來吧!
(伴隨著《動物狂歡節》視頻片段的播放,孩子們和視頻里的動物們一起狂歡起來,動物們慶祝獅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們慶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結束環節和整個活動情境相呼應,為活動結束畫上完美的句號。)
活動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還有些什么需要“修補”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活動反思: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教師抓住激發幼兒興趣這個關鍵點,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開放式的提問,比如:“路上有坑怎么辦?”“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么事情?”等,幼兒都能主動解決出現的問題。
本次活動進行了兩次探索,旨在通過這兩次探索引導幼兒掌握圖形匹配方法,既:根據圖形的形狀、大小、顏色進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師只提供了兩個匹配因素:形狀、大小,引導幼兒根據圖形的形狀、大小進行匹配。因為難度較小,所以幼兒都能進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礎上增加了難度:形狀、大小、顏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經驗,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對應的進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華,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活動中體驗了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消極變化甚至暫時的倒退行為,所以鞏固、強化目標的延伸活動顯得更加重要。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識去解決的問題: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課的經驗,孩子們可以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小班數學活動:修路 篇3
小班數學活動:修路
一、活動目標:
1、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嘗試拼合圖形。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用硬紙板制成一條“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土坑”,鏤刻下來的圖形涂上顏色即成“石塊”。(將個別圓形、正方形兩等分)
2、兔媽媽胸飾。
三、活動過程:
1、游戲“做夾心餅干”,復習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教師扮成兔媽媽,幼兒扮成小兔。
教師:“天氣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們去看望她好嗎?”
教師:“我們帶點什么去好呢?”
游戲“做夾心餅干”,要求將圖形標記貼在胸口,找一個貼相同圖形的幼兒做朋友,最后要說出做的是什么形狀的夾心餅干。
2、引起幼兒玩“修路”游戲的興趣。
教師:“做好了夾心餅干,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經過一條小路,可是這條小路壞了,怎么辦呢?”
3、幼兒“修路”,辨知圖形。
教師先帶領幼兒觀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圖形,然后請幼兒拿“石塊”一一對應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嘗試組合圖形。
啟發幼兒想辦法把兩塊半圓形的“石塊”和兩塊長方形的“石塊”嵌入“土坑”中。
4、游戲“踩石頭”。
教師:“小路修好了,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過在過小路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玩個踩石頭的游戲,我拿出什么形狀的圖形,你們就去踩什么形狀的“石頭”并說出這是什么形狀。“
5、到兔奶奶家,結束活動。
小班數學活動:修路 篇4
設計意圖:
基于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需要,設計、組織一些簡單的數領域集體教學活動是適宜并且需要的,如幫助幼兒掌握對圖形特征的區分及配對,也是小班幼兒所要達到的認知水平。因此,基于幼兒對主題“動物花花衣”中“熊”主題的興趣設計此數學活動。首先,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和生理心理的特點“好游戲、好動”,而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因此,結合主題,創設情境,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而又有效地掌握。其次,小班幼兒缺乏對周圍同伴的關心和幫助意識,通過創設幫助小熊修路的情境,使幼兒在掌握圖形特征以及進行圖形大小的配對的同時,也讓幼兒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夠區分圖形特征,嘗試根據圖形特征、大小進行配對。
2、體驗幫助小熊的快樂。
重點:區分圖形特征、大小。
難點:根據圖形特征、大小進行配對。
活動準備:
1、畫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圖、紙制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形狀、大小不同的圖形多個,人手一份鏤空紙制小路。
3、ppt。
活動過程:
一、熊寶寶摔跤了(價值分析:情境導入,激發幫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兒向小熊問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為什么會摔跤?
重點提問:原來路上有洞洞,讓小熊摔得好痛!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洞洞是什么形狀的?那可怎么辦呢?(引導幼兒說出洞洞的形狀、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幫小熊修路(價值分析:復習鞏固圖形,根據圖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對)
1、說說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導幼兒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圖以及有洞洞的路面、與洞洞相應數量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石頭”若干。)
1)請個別幼兒來搬“石頭”,
重點提問:你搬的是怎么樣的石頭?(引導幼兒說出形狀和大小)
2)鼓勵幼兒一起幫助同伴搬“石頭” 修路(要求幼兒根據坑的形狀、大小尋找相應的材料進行配對。)
重點提問:說一說你搬的石頭是怎么樣的,你的是什么形狀的,是大石頭還是小石頭?
? 可能出現狀況1:圖形未配上。(提醒幼兒看看形狀對不對)
狀況2:圖形配上,大小沒配上。(提醒幼兒看看大小對不對)
小結:原來要把洞洞填滿,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狀和大小都一樣的“石頭”才行。
3)師生共同檢查“修路”情況。
重點提問:我們終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嗎?(引導幼兒觀察根據“石頭的形狀、大小進行檢查)
三、結束活動
小熊說:“謝謝你們!幫老師把路修好!現在老師可以和老師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戲啦!”
活動評析:
1、精心選材,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動物是小班幼兒極為感興趣和喜歡的,出于幼兒的興趣以及小班幼兒對數活動中幾何圖形的認知需要,選擇學習活動教材中,“動物花花衣”主題中的“熊”這一點,進行了適當的延伸,設計了此數學活動,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來看,幼兒對這樣的選材是非常感興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能關注本年齡段幼兒興趣點。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在圖形配對上,其實,老師考慮融入大小、圖形特征兩個維度,因此在提供的圖形數量上,老師進行了限制,只提供與洞洞數量相應的圖形數量,以降低幼兒操作難度,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據幼兒的經驗和發展,可適當將難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數量更多的圖形數量,這樣就對幼兒的操作造成了干擾,提高了挑戰性。
2、游戲激趣,引發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辯認平面幾何圖形是小班數學教育中的難點,考慮到已經進入小班第二學期,因此在此基礎上讓幼兒更具圖形特征、大小進行配對,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戰,但這也給幼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幾何圖形的認識過程往往過于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這個活動中,老師以游戲情節貫穿始終,使幼兒的情感得到了滿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將主人公小熊會聲會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視頻的直觀畫面,極大地吸引了幼兒;其次,修路的游戲操作又使幼兒體驗到助人為樂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幼兒感受到了極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師價值的實現。
3、精美教具,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首先,老師用紙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作為坑,又以這些幾何圖形制片作為修路的材料。這樣,既鞏固了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又便于幼兒發現并改正錯誤,讓幼兒在幫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務之后獲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這比單純的練習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其次,將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憐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幫助的表現,淋漓盡致地表現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觀畫面,以及生動的音效,很好地激發了幼兒幫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4、巧妙設計,活動環節層層遞進。
第一環節中,老師通過ppt以及背景畫面的導入,來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環節的第二個提問“小熊怎么了?小熊為什么會摔跤?”意在讓幼兒引起對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觀察,為第二環節做鋪墊,因此第一環節,不僅是要激發幼兒幫助小熊的情感,而且也是自然地引導幼兒對圖形有所關注。第二環節,則是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區分圖形特征并嘗試進行配對,由于已經進入小班第二學期,孩子對圓形、方形、三角形這些簡單的圖形已經有所經驗,為了讓幼兒更容易地嘗試圖形的配對,因此,老師先讓幼兒對圖形特征進行鞏固復習。在引導幼兒嘗試幫助小熊修路過程中,老師始終運用情境性的語言,一方面,避免了數學活動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發幼兒幫助小熊的情感。第二環節中老師考慮到小班幼兒氣力較小,條件有限,因此在此環節的“一起幫小熊修路”中,老師只使用了圖形紙片來充當石頭,雖然加以形象的動作表現以讓幼兒感受搬石頭的不易,但是還是比較理想化,幼兒不能充分感受,可以用適宜重量的物體,制作石頭,讓幼兒更直觀的感受,使情感路線更加豐滿。第三環節,則在第二環節的基礎上進行了遞進,讓幼兒自己獨立為小熊修路,這是幼兒對圖形配對再鞏固的過程,也是情感路線得到滿足和自老師價值得到實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