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姑娘做衣裳”說課
說活動教材
《月亮姑娘做衣裳》這個故事雖然是老教材,但蘊含著諸多的教育價值——月亮陰晴圓缺的現象用故事的形式描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并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此篇故事既貼近幼兒生活,又富有趣味性,運用兒童生活中的做衣服事情來表現月亮變化的過程,前后有對比,層層遞進,產生的幽默性和擬人化使兒童感到快樂。而且它的篇幅比較短小、精練,情節雖然有重復性,但展現的基點不同。這樣的故事易于幼兒記憶,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也為以后展開其他活動奠定了基礎。整個故事的呈現能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月亮姑娘穿不了衣服”為主線這一事實去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啟發他們聽、看“月亮的變化”并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月亮的秘密。不用多解釋,幼兒自然而然會理解故事的內容。這是一個值得運用和富有價值的語言教材。課件圖如下:
說話動目標
1.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并根據故事的線索圍繞問題積極思考。
。2)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表現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3)萌發幼兒熱愛和探究大自然的積極性。
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而這個道理的闡述并不是單單直白的表露,而是通過形象、曲折的情節給展現出來的。孩子往往在反復的感受、理解、學習、表現中受到啟發,并能根據自己一定的生活經驗來進行積極的思考。因此,我把教育目標之一定為:理解故事內容,并根據故事的線索圍繞問題積極思考。
主題內容的理解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我想在傾聽故事的基礎上少不了孩子的表現。孩子可以通過聲音、表情、動作語言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并用個人化的方式富有創造性地表現出來,那才是真正體現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和內化的過程。于是,將第二條目標定為: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表現能力和學習積極性。這中間也體現了幼兒之間能力的差異性,對于能力弱幼兒主要是激發其表達的欲望,而能力較強幼兒采用多種方式對作品進行表現,體驗出一種個性化。
情感目標的制定是萌發幼兒熱愛和探究大自然的積極性。讓他們保持一顆探究之心,遇事會積極開動腦筋,相信科學。
2.活動重點:理解故事的內容,會根據故事的線索進行思考。
【分析】《綱要》中指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特別是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好動性開始明顯表現出來,此時,一定要堅持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只有認真聽了,才會在理解時進行積極的思考。所以把這一條作為重點。
3.活動難點: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表現能力,引導他們運用自己個性化的方式將故事講述出來。
【分析】中班下學期的幼兒不僅滿足于聽教師講故事,更愿意嘗試自己來講一講,那我們為什么不讓其試一試呢?當然,不否認不是所有幼兒都有這種需求,這往往是一部分能力較強幼兒表現出來的特點,但我們可以利用這部分幼兒進行積極探究、實踐,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用這種氛圍來激發能力弱幼兒的主動性。于是將第二條目標作為教學難點。
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晚上有興趣看月亮,并學會記錄。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和發現事物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