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精選5篇)
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進一步了解月亮的變化過程,知道月亮每天都有變化。
2、學習故事中優美的語言,并根據故事展開豐富的想象。
活動準備:
圖片,月亮變化圖(4張:眉毛、鐮刀、小船、圓盤),衣裳圖,裁縫師傅圖片,皺紙、剪刀、糨糊等,故事磁帶,錄音機
活動流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課題。
1、你們見過月亮嗎?你見過的月亮是怎么樣的?它們像什么?
2、你們見過的月亮它怎么不一樣呢,有的彎彎的,細細的像眉毛,有的像小船,還有的像圓盤,如果有一天月亮姑娘想做衣裳了,那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二、結合裁縫師傅,月亮變化圖和衣裳變化圖,分段欣賞故事。
1、月亮姑娘長得怎么樣?為什么要做衣裳?能穿上衣裳嗎?為什么?
2、看來裁縫師傅得給她重做一件,讓我們接著聽……這次她能穿上嗎?為什么?
3、如果裁縫師傅再給她做,你們猜會成功嗎?為什么?那讓我們接著聽……有成功嗎?
三、結合圖片,完整欣賞故事。
師:小朋友們,月亮姑娘做成新衣裳了嗎?為什么會這樣?讓我們仔細來聽聽這個故事吧!
提問: 為什么月亮姑娘做不成新衣裳?
四、活動延伸——月亮姑娘做衣裳
師: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穿不上合身的衣裳,可是她不穿衣裳晚上出來會冷呀,你們想個辦法幫她做件衣裳好嗎?(幼兒用提供的材料做衣裳)
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 篇2
原文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好像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庇质俏逄爝^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像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辈每p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到合身的衣裳。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教案一
【活動目標】
1.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萌發探究月亮變化的興趣。
2.認真傾聽故事,能根據故事發展進行排圖,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嘗試運用比喻手法。
【活動重點】
通過不同形式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活動難點】
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并嘗試運用比喻句表達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PPT課件;圖片;音樂;月亮變化視頻。
【活動過程】
一、利用“圖片渲染”情境,幼兒萌發探究月亮的興趣。
師:夜幕降臨,幽藍幽藍的天空中有什么?你見過的月亮像什么?
教師小結。
二、借助“傾聽感知”情境,幼兒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賞的趣事,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播放故事錄音,完整欣賞。
師:月亮姑娘為什么要做衣裳?裁縫師傅給月亮姑娘做了幾次衣裳?為什么三次都沒做成?
教師小結。
三、使用“視聽結合”情境,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嘗試運用比喻手法。
分段欣賞故事視頻。
教師分段欣賞后提問問題。
教師小結。
四、利用“排圖講述”情境,幼兒根據故事發展進行排圖,大膽講述故事。
幼兒分組合作排圖講述。
教師小結。
五、借助“模擬故事”情境,進一步鞏固故事內容,拓展生活經驗,滲透德育教育。
操作教具,集體講述故事。
教師小結:不只是月亮每天都在變化,世間的一切事物也都在不停地變化與發展,小朋友也在成長變化,以后要努力學本領,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棒!
【活動延伸】
1.搜集與月亮相關的故事、古詩、兒歌,如:《靜夜思》、《嫦娥奔月》等,幫助幼兒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
2.請家長在晚上帶幼兒對月亮連續觀察一個月并做記錄,讓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規律地變化。
教案二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變化的。
2.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
活動準備
教師教學資源,教學掛圖,語言CD,幼兒學習資源2第1~3頁,表現夜晚寧靜的背景音樂一首,月亮不同時期的圖片(見幼兒活動資源包)。
活動過程
1.出示夜晚的圖片,聽優美寧靜的音樂,教師組織幼兒說一說晚上天空中有什么,月亮像什么,引出活動。
2.教師運用掛圖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可用以下關鍵提問進行:
(1)月亮姑娘為什么要做衣裳?
(2)裁縫給月亮姑娘做了幾次衣裳?為什么三次都沒做成?
(3)月亮姑娘是怎么變的呢?請幼兒操作四幅圖進行排序。
3.教師利用四幅圖再次講述故事,幼兒看自己排的順序是否正確。
4.向幼兒介紹故事中的比喻手法,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描述月亮變化的詞句,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
5.啟發幼兒用故事中的用詞形式自己描述一下月亮,加深對比喻手法的理解。
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 篇3
成長目標1、 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故事的幽默。2、 通過對故事的理解,初步的了解月亮的變化。 重點 理解故事的內容,對月亮變化感興趣。 難點 學習故事中描述月亮變化的語句。 活動準備 兒童經驗準備:生活中看到過不同形狀的月亮 物質材料準備:黑板(做背景圖),月亮小貼圖4張(像眉毛,像鐮刀,像小船,像圓盤,)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語師: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個謎語想請小朋友們猜猜,看看誰是最會動腦筋的小朋友,回答的又對又快。豎起你們的小耳朵仔細聽好咯!有時圓又圓,有時彎又彎,有時晚上出來,有時晚上看不見。幼兒:(星星、月亮)師:真不錯,已經有小朋友猜到了。我們的好朋友月亮,遇到了件麻煩事想請小朋友們幫幫忙。有沒有小朋友愿意幫助她?(1)幼兒:(我愿意)——師:嗯,很好,那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月亮到底發生到了什么事。f(2)幼兒(沉默)——師:小朋友是不是在猶豫不知道月亮遇到了什么麻煩,沒關系,接下來我們先一起來聽個故事,聽完故事小朋友再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幫助她。二、故事講述1、第一段師:夜晚,月亮姐姐出來了,細細的,好像彎彎的眉毛(在黑板上貼上月亮圖片1)。涼風吹的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想:我還是去找裁縫師傅做件衣服吧。裁縫師傅給他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衣服。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好像彎彎的鐮刀(在黑板上貼上月亮圖片2),她來取衣服了,衣服做的很漂亮,可惜太小,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師:這可怎么辦呢?小朋友有什么辦法嗎?幼兒:(讓月亮變小點、不扣扣子穿、把衣服做大點。)3、 第二段師:大家的點子也不錯,但是我們的裁縫師傅會用什么辦法呢?請小朋友仔細聽第二段故事。師: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過五天再來取。五天過去了,月亮姐姐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在黑板上貼上月亮圖片3)。她來取衣服,衣服做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姐姐連套都套不上。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新再做了!庇质俏逄爝^去了,月亮姐姐來取衣服,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姐姐變得圓圓的,像一個圓盤那樣(在黑板上貼上月亮圖片4)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辈每p師傅嘆了口氣:“哎。你的身材變化太快了,我沒法給你做衣服了!睅煟盒∨笥褌儾虏伦詈笤铝两憬惆l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幼兒:(還在長胖,又去做新衣服了)教師小結:因為月亮姐姐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到現在她還沒有穿上合適的衣服。白天太陽哥哥出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好在晚上才悄悄的露面。三、故事梳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內容。師:小朋友們回憶一下,月亮的身材發生了幾次變化?我們一起來看看月亮的變化順序(按順序將月亮圖片貼出來)。剛出來的月亮像什么?幼兒:(像眉毛、像香蕉······)師:月亮姐姐出來了,細細的,像彎彎的眉毛。師:誰能說說五天后長胖了的月亮變得像什么呢?幼兒:(像彎刀、像眉毛·······)師:五天后的月亮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眉毛變得像彎彎的鐮刀了。師:又過了五天,這時候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像咬過的餅干,像小船······)師:月亮姐姐還在長胖,現在是看上去彎彎的鐮刀變得像一只小船了。師:后來又過了五天,月亮姑娘變成什么樣子啦?幼兒:(圓盤、皮球······)師:現在的月亮姐姐長得已經是圓圓的,像一個圓盤那樣。4、師:為什么裁縫說沒法給月亮姐姐做衣服呢?幼兒:(他不會做、他做的衣服月亮穿不了、因為月亮每天都在變化衣服小了)四、討論。師:如果你是裁縫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給月亮姐姐做衣服嗎?幼兒:(做很多衣服、把衣服做很大·······)五、結束語月亮每天都在變化,小朋友們晚上也可以去看看天上的月亮是怎么在變化的,然后把它畫下來,到幼兒園來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看看你們看到的月亮是不是一樣的。 應重點關注孩子:1、 觀察孩子是否能掌握故事中描述月亮的詞匯,如果能比較快的掌握,還可以適當鼓勵他們拓展自己的描述詞匯2、 對于比較沉默的孩子要多提供表達機會。3、 注意活動中部分孩子的“小動作”,及時提醒他們。 應注意的問題:1、 在講述故事中有關月亮模樣的詞匯如像彎彎的眉毛、彎彎的鐮刀等語速稍慢,并有所強調。2、 讓幼兒有序表達3、 講述故事時配合一定的態勢語,使故事生動。 問題分析:1、 開場導入環節,語速過快,語言不夠生動簡潔。“回憶”、“語言活動”這種過于成人化的語言幼兒并不理解,故事講述過程中應放慢語速,多使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幼兒理解故事,才能使師生互動達到更好的效果。2、 活動過程中因為不熟悉幼兒的名字,在請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我走到每組去請小朋友,在各組之間穿梭,幼兒的視線也要跟著我到處轉動,會使整體氛圍顯得有些亂。組織活動時教師應該選擇一個讓全班都能看到的位置,不必到處走動,請小朋友回答問題時使用眼神交流也可以達到效果。還可以通過讓幼兒圍坐成一圈的形狀,方便交流和指導。3、 在請幼兒回答問題時,我經常對幼兒的回答進行了反問式的追問,幼兒就陷入沉默和疑惑之中。過多的否定、反問會讓幼兒對自己的回答產生疑惑或者是不自信,而我又沒有更深入的引導,反而會起到消極作用。在教師提問的引導語中“反問句式”要慎重使用。
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 篇4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描述月亮變化的語句。
2、初步理解故事中比喻句地運用,學說并進行仿編。
3、知道月亮的不同變化,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準備:《月亮姑娘做衣裳》課件及圖片,幼兒觀察記錄卡。
過程:
一、師講述故事第一遍,引起學習興趣。
1、“今天邵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請小朋友仔細聽聽看,里面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提問:(1)、“故事的題目是什么?”
(2)、“故事中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情?”
3、“那月亮姑娘到底有沒有做好衣裳呢?我們一起再來聽一遍?”
二、播放課件ppt分段講述故事第二遍。
1、講述故事“夜晚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提問:(1)“月亮姑娘長的什么樣子?”(彎彎的、細細的)
(2)“她為什么要找裁縫師傅做衣裳?”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裁縫師傅給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成功了嗎?”
2、講述故事“裁縫師傅給它涼了尺寸至讓她再過五天來取。”
提問:(1)“裁縫師傅給月亮姑娘做的衣裳合適嗎?月亮姑娘能穿上嗎?”
。2)“為什么?長胖的月亮姑娘像什么呢?”
教師:“裁縫師傅決定再為月亮姑娘做一件衣裳,我們看看這回合適了嗎?”
3、講述故事“五天又過去了至我只好重做了!
提問:(1)“誰能告訴大家,裁縫師傅這回做的衣裳月亮姑娘穿上了嗎?”
(2)“為什么,這回她的樣子像什么?”
。3)“裁縫師傅張宏了臉對月亮姑娘怎么說?”
4、講述故事“又是五天過去了至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提問:(1)“五天過后,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為什么吃了一驚?
。2)“這回月亮姑娘像什么了?”
。3)“裁縫師傅對月亮姑娘嘆了一口氣,誰來學學裁縫師傅是怎么對月亮姑娘說的!
5、講述故事至最后。
教師小結:原來月亮她每天都在變化的,所以裁縫師傅老是量不準她的尺寸,月亮姑娘沒法穿上合適的衣裳。
6、教師出示月亮變化圖,進一步讓幼兒了解月亮的變化過程。
三、學習比喻句式,并進行仿編。
1、“剛才你們在故事中聽到的月亮都分別像什么呢?”
2、“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像什么呢?”邊出示相應圖片!俺讼裥」媚锏拿济像什么啊?”幼兒進行仿編。
3、“那過了五天之后,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好像什么呢?”邊出示相應圖片!俺讼駨潖澋溺牭,你覺的還像什么?”幼兒進行仿編。(注意形容詞,“好像彎彎的)
4、“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這時像什么了?”邊出示相應圖片!澳阌X得這時彎彎的月亮還像什么呢?”幼兒進行仿編。
5、“又是五天過去了,這時月亮姑娘變得怎么樣了?好像什么呢?”邊出示相應圖片!澳阌X得圓圓的月亮還像什么呢?”幼兒進行仿編。
6、教師小結:你們看,像這樣細細的月亮和細細的眉毛,他們都有一樣的特征,我們就可以用比喻的句式來描述,把細細的月亮比喻小姑娘的眉毛,在生活中你們也可以用這樣比喻的句式來說這樣就會很好聽。
四、師幼共同完整地講述故事第三遍。
1、“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好嗎?”
2、結合課件一起講述故事。
五、延伸活動。
教師出示一張觀察記錄表:“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再去觀察每天月亮的變化,并把你所看到的月亮記錄在這張卡片上,看看月亮每天的變化過程。
中班語言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 篇5
幼兒教師帶領幼兒做拓展活動的指導方案也屬于一種教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歡迎大家參考。
《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描述月亮變化的語句。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
活動準備:
自制夜晚天空的背景圖,月亮變化圖。
活動過程:
1.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活動。
“有時圓圓像個盤子,有時彎彎像只船,要問這個是什么?晚上抬頭向天看。”
2.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一遍。
這個故事題目叫什么?故事里說了件什么事?
3.教師運用圖片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 月亮姑娘為什么要做衣裳?
(2) 月亮姑娘為什么三次都沒做成衣裳?
(3) 月亮姑娘她是怎么變的呢?
4、教師利用教具再次講述故事。
月亮姑娘是怎么樣變化的?(引導幼兒學習月亮變化的詞句。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
5.向幼兒介紹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這樣的比喻好聽嗎?好在哪里?
(2) 你有觀察過月亮嗎?你覺得它像什么?啟發幼兒晚上觀察月亮的變化并用圖畫作記錄。
附:故事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象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
“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雖順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反思:
本活動我覺得有三個特色:
1.激發興趣。讓幼兒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用猜想、認識、理解的過程,激發幼兒的興趣及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
2.提升能力。在想象講述中體現個別差異性的問題,能力弱的幼兒可以簡單講述;能力強的幼兒可以較詳細講述,他們在自己原有的能力上進行了提升。
3.經驗重構。這是一個老教材上的童話故事,進行重構后,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義,給與孩子更多關于科學方面的信息。
第一環節,我采用觀察法、對比法、猜測法、排列法開展。一開始我用開放式的提問來引導,如教師提問:“這里有三張月亮姑娘的照片,請你看看,比比。畫里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引發了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后,都發現了三張圖片的不同,然后通過自己的觀察運用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經驗來建構故事,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它表達出來。
我給幼兒創設了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性很高,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環節,我運用了比較法、視聽結合法、歸納法。教師先進行設問,為幼兒聽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讓幼兒有目的的聽故事。然后教師運用多媒體豐富的色彩、生動的畫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調動了幼兒視聽結合的積極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兒注意力,讓幼兒饒有興致得觀看故事。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與故事進行比較,從而更好的理解了整個故事。在為故事取名這個環節,讓教師真實把握幼兒理解故事的程度,幼兒能根據故事的內容進行較好的回答。
第三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部分,是為了幼兒更深刻理解和體會故事的內涵,教師運用了圖片演示法、講述法、追問法、提升法,讓幼兒再次聽故事后,逐一對故事內容進行提問,并進行深層次的追問。
從表象到本質,去引發幼兒思考故事的內涵,幼兒在反復的感受、理解、學習、表現中受到啟發,并能根據自己的一定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幼兒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到位的,教師又根據有的回答進行提升,讓幼兒從中明白:“世上的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這一科學道理。
延伸活動,是本活動的補充和再思考,讓幼兒對“變化的事物”保持探究的欲望和主動學習的精神, 提高了幼兒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