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活動:小熊砍樹
7.師:可是小熊不砍樹了,那他睡哪里呢?有沒有哪一個小朋友能幫小熊想一個好辦法?(請小熊住我們的家、給他買張床、給他造間房子……)請幼兒回答。
8.師:讓我們來看一看小熊到底是睡在那里的。
小結:原來啊,小熊夜晚睡在樹洞里,正在甜甜美美地打呼嚕呢。
三、根據圖示,學習兒歌。
1.師:剛才呀我們一起聽了一個《小熊砍樹》的故事,沈老師把它編成了一首很好聽的兒歌,小朋友想不想聽一聽?(想)
2.教師示范念,邊念邊翻出圖示。
3.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學一學這首兒歌?那沈老師的聲音放輕一些,小朋友們跟著我念,好不好?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念。
4.師:小朋友們聲音再響一點,我們再一起念一遍,好嗎?師幼一起再來念一遍兒歌。
5.師:小朋友們念得可真棒,下面請小朋友們扮演小鳥和小松鼠念兒歌,好嗎?
四、分角色兒歌表演
帶領幼兒分角色學念兒歌(其中幼兒念小鳥,松鼠的詩句,教師念小熊的詩句。)(引導幼兒適當做一些動作)
1.師:今天小熊找到了自己的家,我們和他做了好朋友,讓我們來慶祝一下吧!
2.播放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師與幼兒一起跳起舞,活動結束。
三、專家點評
本活動能根據中班幼兒的身心特點和年齡特點,積極創設優美的活動背景,使幼兒身臨其境,完美投入到活動之中。其次,師能以情境表演為導入,讓幼兒在輕松、自然的背景中理解兒歌大意,從而自然地朗誦出來,體現了幼兒主動式學習。整個活動構思巧妙,設計新穎,師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幼兒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
四、自我反思
整個活動分四步走。第一部分是導入,即融音樂、動作于一體,向幼兒展示森林之美,綠色之美,從而引出主題。
第二部分是理解兒歌內容。木偶表演中小熊那憨厚可掬的神態一下子就吸住了小朋友的眼球,引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同時,讓幼兒以小鳥、松鼠的身份和小熊進行對話,從而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地、寬松的語言環境,在不經意間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部分,主要是讓幼兒學習看圖譜,念兒歌。圖譜的運用,使幼兒可以輕松地學會兒歌,并且讓他們既感到好玩有趣,又可以加深對文字符號的印象。這就區別于以往的語言教學活動。
第四部分,主要是讓幼兒通過角色表演,加深對兒歌內容的理解,讓幼兒再次體驗小動物的著急之情。這樣首尾呼應,使活動顯得更加完整、自然。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在這個活動中設計了許多開放性的問題,如“你們猜猜看,小熊會用什么材料來蓋房子?”“小熊要砍樹了,如果你是這只小鳥,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這只松鼠,你又會怎么樣對小熊說?”“小熊它會住在哪里呀?”。這些問題都可以使幼兒大膽地發揮想象,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在不經意間發展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也意識到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當我問到“小熊為什么不能砍樹”這個問題時,小朋友的回答都局限于兒歌內容。如果我能在這時追問“除了小動物沒有家了,那還會發生什么情況?”來引導幼兒,啟發幼兒,效果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