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的用處》教學設計(通用2篇)
《尾巴的用處》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的內容,初步學會朗誦兒歌。
2、能說說小動物的尾巴及了解小動物尾巴的用處。
活動準備:
動物角色。
重點難點:
了解小動物尾巴的用處。
活動過程:
一、出示角色,想像討論
1、逐一出示動物角色,想像討論。
(1)這是誰呀?(金魚)它的尾巴像什么?
(2)牛、小猴、燕子、狐貍、袋鼠、壁虎的提問同上。
2、小結:每一種小動物都有一根尾巴,它們的尾巴都是長得不一樣的。
二、欣賞兒歌,學習理解
1、師朗誦兒歌。
2、結合兒歌內容進行提問:
(1)兒歌中有哪些小動物?
(2)兒歌中講了一些小動物的尾巴能做什么事?
3、幼兒學習理解兒歌,用各種形式朗誦兒歌。
三、相互交流,提升經驗
1、討論:兒歌中這些小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用處?它能幫助小動物做什么事情?
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用處?
3、小結:原來小動物的尾巴不僅漂亮,還能幫助小動物做事情。
4、請小朋友回家再找找有關動物尾巴的資料。
教學時引導幼兒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理解幾種動物尾巴的形狀。并運用朗讀兒歌的形式加深幼兒對金魚、牛、燕子、狐貍、袋鼠、壁虎等動物尾巴的用處。同時,擴大幼兒思維,啟發幼兒說出自己還見過那些動物的尾巴及用處。運用朗讀兒歌的方法讓幼兒理解動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的用處》教學設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小朋友發現了一條壁虎尾巴,引起了小朋友的好奇,她們都來問是誰的尾巴,從而制定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尾巴的用處》,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形態及功能。
2、利用對尾巴的了解,鼓勵幼兒創編兒歌。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故事了解不同動物尾巴的形態功能并能熟讀兒歌。
難點:利用對動物尾巴形態及功能的了解創編兒歌。
活動準備
讓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尾巴形態及功能的資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1、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入課題:“小朋友,你們有尾巴嗎?”你知道誰有尾巴嗎?
2、借助課件逐個出示動物尾巴讓幼兒猜是什么動物的尾巴,然后通過觀察動物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尾巴的形態及功能來引出兒歌。
二、學習兒歌《尾巴的用處》
1、欣賞兒歌
借助課件讓幼兒欣賞兒歌,理解兒歌。
2、學念兒歌
a、借助課件,出示完整的兒歌。讓幼兒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b、出示課件里面的動物動畫形象讓幼兒與老師一起朗誦兒歌,從而加深幼兒對兒歌內容的鞏固。
c、讓幼兒自由朗誦兒歌或個別朗誦兒歌等形式。
3、讓幼兒說說自己看到過的哪些動物都是有尾巴的?(教師:所有的動物都是有尾巴的,只是少部分動物的尾巴已經退化,我們看不到了,如,青蛙。)
三、 創編兒歌
游戲:《找尾巴》
給幼兒提供缺尾巴的動物卡片及相關動物的尾巴卡片,讓幼兒給動物找尾巴。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 你看到的動物的尾巴是什么樣的?像什么?這些尾巴有什么用處?
教師小結: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各不相同。每個動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處,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比如松鼠;尾巴能掌握前進的方向;魚在水里游,魚的尾巴能把握方向;牛尾巴能軀趕蚊子和蒼蠅;猴子的尾巴能倒掛在樹上。尾巴對每種動物的生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活動結束
幼兒與教師一起分享創編的兒歌。
五、活動延伸
讓幼兒與家長創編兒歌,結合兒歌內容進行繪畫,手工制作等。
教學反思
一、教學亮點
經過前面的探究活動,幼兒對動物尾巴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相關的知識也已經進入了幼兒的知識結構。但是,光知道這些知識還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還要學會運用。因此,為了讓幼兒對知識活學活用,我設計了一個是實踐活動:創編兒歌。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鞏固幼兒對尾巴造型和作用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熱愛生活的情感。從課堂上的表現來看,幼兒創編的兒歌都很不錯,積極性也很高漲,掀起了本活動的第二個高潮。
二、存在問題
1、整個課堂上呈現出了一定的開放度,但是對于如何放和收的問題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討。
2、幼兒在討論和交流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性體現還不夠充分,可以讓在交幼兒流中思考尾巴造型和生活習性的關系。
3、在創編兒歌的時候,部分幼兒不會編,我讓其他小朋友幫忙,但效果不佳,說明合作學習的模式還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加以體現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