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下樓去
設計意圖:現在大部分幼兒由于家庭環境和自身的因素,往往依賴性較強,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而未來社會需要幼兒從小“學會生活”、“學會關心”。《下樓去》這篇生活氣息濃郁、富有兒童情趣的小故事通過幾個小動物的口吻,反復強調了一個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潛移默化的接受這種自強、自立的意識,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很有幫助。我設計這一活動使幼兒在思考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父母對孩子付出的辛苦,也能夠初步學會體諒父母、關心父母。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他人,學會關心、幫助他人,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2、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初步學會體諒父母,關心父母。3、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活動準備:背景圖一張;小動物卡片正反都能用的小花貓、小烏龜、小螞蟻各一個。或者根據故事內容制作的課件。活動過程:一、 出示小動物卡片,引出故事名稱。你喜歡這些小動物嗎?老師給你們講一個發生在康康家里的故事《下樓去》(故事附后)。二、 借助故事把幼兒帶入富有兒童情趣的生活氣息中。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邊講述邊出示小動物,講到哪一個小動物就把哪一個小動物貼在背景圖上。)1、故事從開頭講至小烏龜讓小螞蟻把報紙取上樓這一情節時,提問:? 猜猜小螞蟻會怎樣回答小烏龜呢?(讓幼兒發揮想象。)? 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怎么做?(引導幼兒想出各種做法。)2、繼續有表情的講述故事至媽媽做事做得滿頭大汗時,提問:? 康康看到媽媽這樣辛苦,會怎么做呢?(借助幼兒生活經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如果你是康康你會怎么做?3、繼續講故事到結束。(使幼兒的回答與康康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幼兒的興趣。)[說明:活動一開始,我就將幼兒帶入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生活氣息中。為了便于幼兒理解,我分段講述故事,并設置問題引導幼兒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體驗。教具小動物卡片使用正反兩面用,使故事生動、形象,富有表情地講述深深地感染了幼兒。]三、 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組織幼兒討論:1、我們小朋友在家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些什么?2、為什么康康沒有對媽媽說“自己的事自己做”?3、你在家幫爸爸、媽媽做過什么事?4、平時你還會幫助誰?幫助別人的時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樣?四、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小朋友自己去做,還需要大家一起去關心、幫助。如果我們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體諒父母,就會感到十分幸福、快樂。活動延伸:1、幼兒熟悉了故事內容后,可讓幼兒分組表演故事。請四組幼兒分別扮演康康、花貓、烏龜、螞蟻,老師扮演媽媽,遇到敘述部分可集體一起敘述,或請一名幼兒單獨敘述。大家帶上頭飾進行表演。突出對話中“自己的事自己做”這句話。2、可在晨間談話或個別交談中,鼓勵幼兒在家關心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附故事:下 樓 去康康住在五樓,媽媽對康康說:“康康,到樓下報箱去看看有沒有信,順便將報紙那上來。”康康想:這么晚了,到樓下去多累呀!他看到家里的花貓剛吃了魚,在舔嘴巴,就說:“花貓,到樓下報箱去看看有沒有信,順便將報紙拿上來。”花貓心里不愿意,可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康康,只好答應了。它一抬頭,看見魚缸里的小烏龜正閉著眼睛在假山上休息,心想有辦法了,就說:“烏龜,到樓下報箱去看看有沒有信,順便將報紙拿上來。”小烏龜心里不愿意,可是想不出用什么話來回答,只好爬出魚缸,慢慢地向樓下爬去。剛爬了幾步,她看到一只螞蟻,心想有辦法了,就說:“螞蟻,到樓下報箱去看看有沒有信,順便將報紙拿上來。”螞蟻看了看小烏龜:“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做,要拿自己去拿!”說完很快就爬走了。小烏龜想:“對,我也可以這樣回答花貓。”它馬上跑回屋子,對花貓說:“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做,要拿自己去拿!”花貓愣了愣,剛想發脾氣,忽然笑了:“對呀,我也可以這樣回答康康。”它就跑到康康面前說:“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做,要拿自己去拿!”康康一愣,剛想發脾氣,忽然笑了:“對呀,我也可以這樣回答媽媽。”他就跑到媽媽那兒,媽媽正在拖地板,拖得汗水直冒。康康愣了一會,一聲不響地下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