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精選5篇)
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 篇1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能自信、大膽的演唱歌曲。
2.對改編歌詞有興趣。
活動準備:
1.土地圖片、小雞和王老先生的圖片;
2.各種小動物的頭飾(小狗、小貓、小鴨等等)。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教師出示土地圖片提問:你們看,這是什么?想知道這是誰的地嗎?請小朋友們豎起耳朵聽一聽。
二、歌曲欣賞。
1.教師完整彈唱一遍。
提問:這是誰的地? (王老先生)
這首歌的題目就是《王老先生有塊地》。
2.清唱一遍。
提問:他在地里干什么?(出示王老先生養小雞的圖片)
哦,原來王老先生在地里養小雞呀!
3.這首歌里,你最喜歡哪一句?
好,我們把整首歌曲學一學。
三、學習歌曲。
1.分句學習。(教師單手鋼琴)
(1).學習第一、二句。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呦;他在地里養小雞,咿呀咿呀呦)
王老先生很開心,所以他也要唱歌了(咿呀咿呀呦)
(2).重點學習第三、四句,有節奏地模仿小雞的叫聲。
你們能不能模仿下小雞的叫聲呢?歌曲里的小雞叫得可好聽了,我們來打著節拍學一學。
—個別幼兒示范。
—集體學習小雞的叫聲。
2.完整學習、跟唱。
3.分組表演。
4.個別表演。
四:創編歌曲。
1.王老先生還可以養什么?你能不能把歌詞改一改,讓他養別的小動物?
(幼兒改編一個,教師出示一個頭像)
2. 集體共同表演改編后的歌曲。
結束語:哇,我們小朋友真厲害,都會自己編歌了,真能干,回去再去編一編其他的小動物唱唱看哦!
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歡快的旋律及愉快的情緒,學習有表情地演唱。
2、對改編歌詞有興趣。
活動準備:
1、歌曲錄音《王老先生有塊地》。
2、桌面教具“飼養場”,小狗、小雞、小鴨的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1、情景談話:
出示“飼養場”。教師以王老先生的口吻引出話題:
——“我叫王老先生,這是我的飼養場,請你們看看我的飼養場里有哪些小動物?
它們是怎么叫的?”
模仿小動物的叫聲:
——“你們能不能有節奏地模仿出小動物的叫聲?”
2、學習有節奏地模仿小動物的叫聲:
個別幼兒示范,集體學習小動物的叫聲:
如:小狗:汪汪 汪 汪汪 汪
小雞:嘰嘰嘰嘰 嘰
小鴨: 嘎 嘎 嘎 嘎
幼兒為不同的小動物配唱不同的叫聲。
3、學唱歌曲:
——“王老先生有塊地,地里有誰在唱歌呢?讓我們來聽一聽。”
教師示范演唱(兩遍):
——“你喜歡這首歌曲嗎?為什么?”
“哪一句表現出王老先生心理很高興?”(教師分句演唱)
幼兒學習有表情地演唱(指導幼兒唱出歡快的情緒)。
4、改編歌曲:
請個別幼兒改編歌詞:
——“飼養場里還有其他小動物也在唱歌,你能不能將歌詞改一改?”
集體共同表演改編后的歌曲。
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 篇3
一說設計意圖
為了使幼兒獲得快樂的源泉,掌握表達感情的工具,使幼兒能在快樂的唱歌活動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我們大班教研組經過研討圍繞我園目前上音樂活動中能讓小朋友熟記歌詞,并有感情的演唱,設計了這節課。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定目標為:
1.通過演唱歌曲,能夠感受歌曲給孩子帶來的快樂。
2.理解歌詞內容,熟記歌詞,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3.用樂器來感知音樂中的節奏。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理解歌詞內容,熟記歌詞,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活動難點:用樂器來感知音樂中的節奏。
四 說活動準備
圖片、歌曲磁帶、打擊樂樂器。
五 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玩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節活動教師除了以親切、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還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在當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導入法情境、演示法、交流討論法、啟發聯想法、情緒體驗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六說學法
我創設了一個學習的氛圍,引導幼兒自主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去感受、體驗樂曲,并根據樂曲作出他相應的反應,在"玩中學,學中玩",盡量營造寬松的環境,讓幼兒樂學。
七說教學程序
根據欣賞的一個過程以及每節活動的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幾個環節:
1、以故事導入,目的想吸引幼兒的興趣。
2、欣賞樂曲
在此環節中,我沒讓盲目的去聽歌詞,而是我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欣賞。
3、在情境中記憶歌詞。把歌詞變成一幅圖畫,讓孩子更好地去理解和記憶歌詞。
4、聽音樂試著打節奏為用樂器做準備。
5.最后進行樂器表演,從中感知節奏并體驗快樂。
八說反思
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 篇4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復唱歌曲的基礎上,能夠有表情地演唱。
2、引導幼兒大膽創編,感受創編的樂趣,欣賞并接受其他小朋友的創編,并體會合作的快樂。
3、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4、使幼兒懂得歌曲的詼諧幽默之處。
活動準備:
1、歌曲錄音《王老先生有塊地》。
2、各種小動物的圖卡片,ppt課件.
活動難點:幼兒讀歌詞,并借助肢體動作表現節奏。
活動重點: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創編歌詞,體驗創編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出示圖片,看著這幾幅圖片,你能講個故事嗎?
幼兒試著說一說。
[故事是由歌詞改編成的,目的是幫幼兒復習歌詞,記憶理解歌詞,讓幼兒理解歌曲來源與我們的生活,由生活創編而來的。]
幼兒講不出故事,教師再聲情并茂講故事,提問: 故事講的是什么?他在干什么?高興時唱什么?養的是什么?它們是怎么叫的?
幼兒自由回答,師指導幼兒復述故事。[然后我聲情并茂講故事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出歌曲,讓幼兒記起昨天學的歌曲,這首歌曲就是由這個故事就創編而來的,師指導幼兒復述故事,記憶歌詞,也為后面的創編歌詞打下基礎。]
二、復唱歌曲。
1、師:王老先生聽見小雞叫得這么動聽,又開心的唱起來了,讓我們來唱一唱吧。
幼兒有表情地演唱(指導幼兒唱出歡快的情緒),采用對唱、齊唱、合唱、領唱、分組唱的方法再次熟悉歌曲。[幼兒采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并有表情歌唱,為創編歌曲打下基礎,幼兒再次熟悉記憶歌詞,采用比賽形式演唱歌曲,并且讓幼兒自由表演]
三、小小合唱臺。
(一)1、動物創編。
播放圖片,王老先生的地里還養了那些小動物呢?我們來看一看吧。(出示小狗圖片)
那我們也來創編歌曲好嗎?不要怕,跟老師來試一試,你們都是優秀的創編能手。
幼兒說一說,把歌詞讀一讀,再唱一唱。
2、出示各種動物圖片。
請個別幼兒幫教師改編歌詞,讀拍歌詞,再唱一唱。
再分組表演,幼兒自由變換動作,集體自由表演。
3、地里還能養那些小動物呢?幼兒說一說。
你能將這些小動物創編到歌曲里嗎?幼兒自由創編并展示自己的歌曲。
(二)人物創編。
1、引導幼兒把“王老先生”替換成“趙老先生”,讓幼兒讀一讀歌詞,再唱一唱。
師引導幼兒換說一說還能成他姓的老先生,還可以換成“張家阿姨”“李家伯伯”。
2、替換成幼兒自己姓名或其他幼兒自己感興趣的名稱。
幼兒自由創編,師引導完成,幼兒讀詞并表演唱。
師重點指導姓名2個字和3個字的幼兒唱第一句,唱準音高。
3、游戲。
這是本節課高潮,我將幼兒分成四組,戴上頭飾(提醒幼兒要愛護小動物),去請老師表演,邀請的老師頭上的頭飾要和你戴的一樣,提醒幼兒要請示應該有禮貌,要注意怎么說,各組用2-3分自己創編,然后在我的指揮下分組表演。
四、拓展延伸。
小朋友們,還可以把你喜歡的人或自己的名字創編到歌里,回家唱給爸爸媽媽聽吧或在展示區自由活動。
教學反思:
成功:第一環節,我拋給幼兒一個問題:看著這幅圖片,你能講一個故事嗎?我這個問題提得有思維有廣度,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在其他各環節中,通過幼兒的反饋,教學目標已達成,教學重難點均已突破,對幼兒隱形的教育也已達成,幼兒明白要愛護各種小動物。另外,PPT課件的應用,使幼兒興趣很濃厚,再創編時還能提醒幼兒要把哪種小動物、哪個人物創編到歌曲里,也使各環節清晰明了,我覺得本節課教學效果相當明顯,本節課較成功。
不足:在最后一個活動中,我是把頭飾讓各位老師幫助我發給小朋友的,最好讓小朋友自由選擇頭飾進行表演。課中幼兒沒有完全脫離我的“掌控”,我也是怕放得太開,會收不住場的,在這方面我需繼續提高。由于我悟性不高,對奧爾夫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充分的理解,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感悟也不到位,但是我會不斷的去學習和摸索,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嘗試,不斷的積累,把奧爾夫教學法真正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小百科:地可以用在動詞后作助詞,也可以作為名詞,表示大地(指地球表面最下方;貼近地殼的表面部分),地球等。
中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 篇5
本來想達到這樣的目標:1.學唱歌曲,能自信、大膽的演唱歌曲。2.對改編歌詞有興趣。于是我根據新綱要中,對音樂活動的要求(教師應該提供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教師設計創造性音樂教育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兒童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技能。)設計了音樂教學《王老先生有塊地》。
當我走進活動室,進行了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看到了他們身上這樣的現象:由于《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簡單,歌詞又朗朗上口。幼兒在學習過程上,很快就學會了歌曲;學習歌曲第三句,有節奏地模仿小雞叫時,沒有主動打拍子的習慣,出現只是隨老師的口型模仿的形式;創編過程中,幼兒思維太活躍,想出了許多小動物,但卻模仿不出它的叫聲。
總得來說,歌曲本身并不難,所以較輕松地達到學唱歌曲,能自信、大膽地演唱歌曲這一目標。細節方面,歌詞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是重復王老先生有塊地,第一二句和第四句的旋律又是相同的,學習時難免有些枯燥了;而第三句是有節奏地模仿小雞的聲音便成了這首歌最有趣的地方,因此這一句,幼兒的參與性很高;“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邊拍手打節奏,邊模仿時,常常會忘了拍手或忘了唱,幼兒也能太投入于教師的示范,而忘記了參與。對于目標二:對創編感興趣,這個目標在教學結束后也是達到的。但是在創編時,幼兒們有太多的奇思妙想,這個環節相對前面顯得有些活躍,太過活躍以至于未聽出問題。
我覺得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調整:1.重復歌詞時,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演繹,比如剛開始那句王老先生有塊地,可以是平平的調,最后一句時,可以是歡快,高興的調;2.打節奏時可以采用教師打節奏,幼兒模仿或幼兒打節奏,教師模仿的形式;3.創編時,先模仿其他小動物的聲音,然后再把叫聲對號入座,找出這樣叫的小動物。
我之所以這樣調整是因為:1.可以讓幼兒覺得新奇,不再枯燥。2.通過分工學習的方式加深印象,在實際學習中,也能集中幼兒注意力。3.稍微收住幼兒一些特別活躍的想法,把他帶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偏離了問題,自顧自想別的地方去。先出聲音,幼兒把聲音與動物對號入座,就不會出現“王老先生可以養老虎,老虎怎么叫不知道”的狀況了。
我自己或我的同事,會在新的教學中嘗試這個新方案,我想一定會比這次的活動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