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教案(精選5篇)
《比賽》教案 篇1
(一)教學知識點一、課程目標 1、旋轉的定義 2、旋轉的基本性質 (二)能力訓練要求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旋轉,理解旋轉的基本涵義 2、探索旋轉的基本性質,理解旋轉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質。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1、經歷對生活中與旋轉現象有關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等過程,發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觀。 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旋轉的基本性質 2、教學難點探索旋轉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組織與教材處理在教學過程中一如既往的開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學。 新:創設新的情境(生活中幾個典型的旋轉現象)、開展新的學習方式(自主欣賞、合作交流、發散分析)、進行新的評價體系(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 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旋轉的涵義和基本性質),教師關注學生是否積極思考問題(由旋轉現象得出基本性質)、是否主動參與討論(運用旋轉分析)、是否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分析圖案的形成過程時“基本圖案”的多樣性); 省:在旋轉實例的基礎上觀察、歸納、概括旋轉的涵義與基本性質,在實例講解和自主練習的基礎上總結心得、反省得失(如:在“做一做”后引導學生在復雜圖形中善于抓住“基本圖案”進行分析)。 信:在本節課的圖形欣賞與實例探究中體驗成功,增添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同時本節課在“議一議”中由實例探究旋轉的基本性質時,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在“做一做”中分析圖形的變化,找“基本圖案”時,鼓勵學生發散思考,尋找獨特的基本圖案。另外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化,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環境里面體驗數學的生活性。 四、教學流程(一)引入新知---新1、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以下情景:(課件逐一演示)鐘表指針的轉動、水車打水、蕩秋千、風扇的轉動。學生逐一欣賞這些情景后,教師出示問題。 2、師:(課件演示鐘表、風扇、扳手的轉動)接下來,請大家想一想:(1)上面情境中的轉動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鐘表的指針在轉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變化?電扇的扇葉、應用中的扳手在轉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變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副圖的變化,發表自己的看法。如:在這些轉動的現象中,它們都是繞著一個點轉動的;每個物體的轉動都是向同一個方向轉動;鐘表、風扇、扳手的轉動,它們的形狀、大小沒有變化,只是它們的位置有所變化。 3、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我們把這樣的轉動叫旋轉。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探討生活中的旋轉。 (二)探究新知---行1、旋轉的定義: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注:“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意味著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按相同方式轉動相同的角度。 2、比較平移與旋轉的異同(從運動的方向和運動的距離兩個方面比較) 3、探究旋轉的基本性質如圖所示,如果把鐘表的指針看作四邊形aobc,它繞o點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得到四邊形doef.在這個旋轉過程中: 1.經過旋轉,點a和b分別移動到什么位置? 2.ao與do的長有什么關系?bo與eo呢? 3.旋轉中心是什么?旋轉角是什么?4.∠aod與∠boe有什么大小關系?注:此處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關注學生的思考方向、語言表達。如:在回答ao與do的長有什么關系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來用語言表達為:我們可以把ao看作指針,ao旋轉到了do,指針的形狀和大小沒有發生變化,因此ao=do。在回答旋轉角時,可以引導學生有好幾個角都可以是旋轉角如:∠aod與∠boe。在回答∠aod與∠boe有什么大小關系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旋轉是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按相同方式轉動相同的角度”來說明,也可以引導學生用∠aob與∠doe加上一個公共角∠bod來說明。 (三)發現新知---省1、旋轉的基本性質:經過旋轉,圖形上的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注:在總結旋轉的基本性質時,師引導學生運用“對應點”的思路進行總結。如:因為o是旋轉中心,點a與點d是對應點,且ao=do,bo=eo,所以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的線段的長度相等。因為點a與點d是對應點,點b與點e是對應點,且aod=∠boe,所以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是相等的,且都是旋轉角。 (四)運用新知---信1、例1 鐘表的分針勻速旋轉一周需要60分. (1)指出它的旋轉中心; (2)經過20分,分針旋轉了多少度?注:此例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旋轉并用旋轉的知識進行解答。教學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2、勇闖三關(1)第一關 1.圖案可以看作是一個菱形通過幾次旋轉得到的? 2.第一次旋轉了幾度角? 3.第二次旋轉了幾度角? 4.每一次分別旋轉了幾度角? 5.它的旋轉中心是什么? 6.用“旋轉”來分析圖案的形成過程.類似平移,你能完整的描述出來嗎?注:此關限定在“一個菱形”通過“問題分解”整體把握圖形的形成過程。(2)第二關用“旋轉”來分析圖案的形成過程. 2.如圖:基本圖案是: ,“旋轉中心是: , 旋轉角是: 。注:此關意在把握“旋轉中心” (3)第三關用“旋轉”來分析圖案的形成過程. 3.如圖:是由 為基本圖案,繞 旋轉 次得到.旋轉角分別是: 。注:此關意在初步發散尋找不同的“基本圖案”。總的來講通過逐步深入,鞏固對“旋轉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同時為下面開展稍復雜的“做一做”打下伏筆和基礎。 3、挑戰自我如圖:正方形abcd與正方形efgh邊長相等,這個圖案可以看作是由 為基本圖案,繞 旋轉 次得到. 旋轉角分別是: 。注:此處意在再次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找不同的“基本圖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題的“基本圖案”有很多。如:正方形abcd,△abd,△foe等。在教學時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應表彰學生獨特的見解。 (五)談一談---你學到了什么?教師先讓學生談這節課的得與失、經驗與困惑等等。再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總結。 1、旋轉的基本特征;2、分析圖案的形成過程關鍵是抓住“基本圖案”進行分析。 (六)看一看---欣賞兩組典型圖案師課件展示兩組生活中常見的美觀圖案,這些圖案基本都用到了旋轉的知識,以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并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釋。 (七)課后作業1、課本相關作業 2、預習“簡單的旋轉作圖”。
附:“新、行、省、信”
------------我的四字教育法 一、“新”1、新的教學理念(“春風不讓一木枯”); 2、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3、新的評價體系(制定《成長檔案袋》內設“單元知識總結”、“自己獨特的解法”、“提出挑戰性問題”、“探究性活動記錄”、“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從而動態、全方位評價學生)。 二、“行”1、有品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培養良好的情感與價值觀); 2、有行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合作和交流的意識)。 三、“省”1、 及時引導學生反省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不足、偏差; 2、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四、“信”1、培養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并堅定學習數學的信念,從而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探究的意識和習慣; 2、教師及時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比賽》教案 篇2
第14課<<踏雪玩冰>>
[教學目標]:
1、培養兒童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
2、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能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凍防寒,照顧自己。
3、了解冬季自我保健,掌握科學的防護法。
【學情分析】
孩子們很喜歡冬天,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對冬天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今天這節課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冬天,冬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和冰雪交朋友。
1、 做雪球,玩雪球,在臉上試試有什么感覺?放到嘴里嘗嘗,品品有什么味道;放在盆里看看,觀察有什么現象產生。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冰柱。
2、讀兒歌,畫雪花。
3、交流課外踏雪玩冰的情況。
4、說說冰雪的“怪脾氣”。
二、漫游冰雪世界。
1、觀看電視錄像,認識各種各樣的雪花、冰花、冰柱。
2、講述自己經歷的冬天里的故事。
三、冬天防寒保健知識競賽。
1、討論競賽要求和規則,分組進行。
2、競賽題目
⑴冬天為什么會生凍瘡?
⑵皮膚為什么會生凍瘡?
⑶為什么耳朵最容易生凍瘡?
⑷下雪天行走要注意什么?
⑸在河的冰面上走有危險嗎?
3、評選出優勝小組和“小小智多星”。
第二課時
一、“冰的小制作”博覽會。
1、各小組展示制作好的“冰鑼”。
2、交流制作的過程和方法,說說自己的“奇思妙想”。
3、評選出最佳冰雕作品。
二、小小科學論壇
1、主題:怎樣讓冰塊保存得時間長一些?
2、“我們的研究小報告”。
3、提出“我們的研究結果”。
三、繼續我們的研究。
1、根據“冰的融化”和“冰能浮在水面上”的觀察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采用原來的方法做。繼續探究,發展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技能。
2、在“冰能浮在水面上”,引導學生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去嘗試,去比較。
3、要求學生在觀察中做好小記錄。
4、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設想對“冰雪研究”的小課題,小實驗,小觀察。
【板書設計】
冬爺爺在哪里
我的記錄
----年----月----日
天氣-----------
氣溫:最高--------最低---------
【教學反思】
《比賽》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運用綜合的識字方法,認識本課十一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兒歌的韻律美,使學生在情境和語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養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
3. 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 猜聲音:
師:小朋友們,請你們聽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聲音——青蛙叫聲,沙沙的雨聲,小鳥叫聲,水滴的聲音,河水流動聲,蜜蜂的嗡嗡聲,鈴鐺的聲音——每種聲音一個按鈕。)
2. 揭題。
師:小朋友們剛才聽到的聲音都是春天的聲音,多好聽啊!金波爺爺最喜歡聽春雨的聲音,他為我們寫了一首兒歌——《雨鈴鐺》(板書課題)。請小朋友們一起讀課題。
3、啟發學生想象: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生答)
師:讓我們一起看看屏幕。
出示屋檐下掛雨珠的動畫,突出雨滴慢慢變大,落下,落下后是咚、叮、零、啷、當等聲音;雨滴落的速度由慢到快,聲音也由少變多,最后變成叮零當啷的音效)
師:說說吧,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學生能答出想到了雨的聲音像鈴鐺等,老師加以概括強調)
二、學習生字,初讀課文。
1.小朋友說得真好! 打開課本58面,聽老師讀課文好嗎?(生評價)
(讀時突出“沙沙響、丁零當啷”,學生提及馬上板書。先板書,再貼圖
相機指導讀好這兩個詞。)
2.真好聽,你們想讀讀課文嗎?我們一起來把課文讀一遍。
3.檢測學生生字認讀情況。
老師這里有一些生字卡,你們認識嗎?不認識的,請把手舉起來。
(學生實際情況,相機貼出不會的生字,會的組個詞或說句話就過)
師:這些不認識的生字,我們小朋友自己想辦法。下面請同桌兩個同學一起做兩件事。
a、 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學習這些字。
b、 互相讀讀課文,看看哪組完成的得又快又好。
(老師巡視,表揚學得快的,鼓勵學得快的同學再讀讀課文。并及時反饋巡視中出現的問題。)
師:我剛才在下面發現一個詞,小朋友們有的讀得不太準,(出示房檐、招呼)誰來做小老師教教大家。(請小老師上臺教)
師:真了不起,讓我們一起來到課文中,在課文中讀讀剛才小朋友認讀的字。
(課件:全文,要認的字為紅色,點擊后變黑)
三.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引言:小朋友們學得真好!那你們想怎么樣學習課文呢?請小組長和你們的組員商量一下,一會兒匯報。( 指名回答:讀、演等)
2. 師:那你們就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吧!
(學生按小組學習,老師巡視)
匯報學習。
(1)師:剛才哪個小組是通過讀來學習課文的?讀給我們聽聽吧?
a、學生讀后評價,根據學生的評價進行朗讀指導。(個別讀)
b、有誰覺得比他讀得更好?(比賽讀)
c、讓我們一起和著音樂來讀讀課文吧。(配樂讀)
啟發學生想象。
(1) 師:哪個小組是通過演來學習課文的,請上來給大家表演一下。
(學生要在表演中加進動作、想象、問題、解答等)其他小組評價。
(2)幫助學生引發想象:
春雨會怎樣招呼小燕子?(小燕子會怎么說?)
春雨還招呼了誰呢?(視頻展示:在春雨中植物生長的慢鏡頭,以及動物在春雨中活動的場面,配輕音樂,)
指名回答(誰回答了,就把頭飾帶在誰的頭上)
師:誰愿意做春雨啊?(帶上春雨的頭飾),你去招呼他們吧!(春雨走到花兒跟前說:“丁零當啷,丁零當啷,桃花,桃花,快開放吧!桃花回答說:“謝謝你,我知道了。”)老師隨即指導。鼓勵學生說出春雨還可以發出什么聲音。如:丁冬丁冬,小青蛙,快醒來吧……
六、總結。
師:春雨姐姐,你能跟他們說點什么嗎?(引導學生總結)
《比賽》教案 篇4
中班語言活動:《比賽》
活動目標:1、初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發散幼兒思維,嘗試想象故事情節。2、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蹬、劃等動詞的含義。3、感受該文學作品中語言的豐富和優美,知道每個人都有擅長的本領,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活動準備:課件準備、三個小動物頭飾;活動過程:一、 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師:小朋友,你們看森林里要舉行一場比賽,我們一起去參加吧!(帶孩子一起師幼律動蹦一蹦、跑一跑、跳一跳,鍛煉身體可真棒。)師:你們看是哪些動物要參加比賽呀?我們來當它們的裁判好不好?(出示三個頭飾)師:這三個小動物參加比賽都想得冠軍,小朋友你們說它們當中誰會是冠軍呢?為什么?(教師設計這個環節是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推理和判斷,通過思考讓幼兒進一步了解三種動物各自擅長的本領。)二、出示圖一,想象和表述故事情節一 (1)師:出示跑道,看看它們到底要舉行一個什么比賽呢?(跑步) (2)你覺得這次跑步比賽誰會贏呢?(教師講述故事:小牛、小馬和小青蛙……小青蛙跑得慢,小牛和小馬唱起歌來笑話它。) (3) 師:哎呀!果然不出所料,小馬得冠軍,小馬是怎么跑的呢?(教師請小朋友跑一跑,請小朋友來表演,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語言:小馬跑得比風還快、呼哧呼哧)小青蛙跑得最慢,小馬和小牛都唱起歌來笑話它,這下,小青蛙可要生氣了,你們看它氣得肚子一鼓一鼓的,眼珠子都突了出來,小朋友如果別人都來笑話你,你會生氣嗎?(請2-3名幼兒戴頭飾扮演小青蛙生氣的樣子。) (4)師:可是,小青蛙不服氣呀,跑步我是比不過你們,可是我有我的本領呀,小朋友想一想小青蛙它擅長的本領有哪些?(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充分地說:如捉害蟲、游泳等。)三、 出示圖二,想象和表述故事情節二 (1)師:小青蛙不服氣,它望著“嘩啦啦”流著的小河,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教師講述故事:我們…….看誰更快…….在哪里比都快不了。提問:小朋友猜猜,這次小河里比賽小青蛙還會輸嗎?為什么?(請幼兒充分的說)到底誰會贏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看是不是小青蛙。(講述故事時要突出青蛙劃水的動作)如果是小青蛙它又是怎么贏得這場比賽的? (2)師:小朋友,你們說在小河里的比賽誰是冠軍?為什么?(引導幼兒說出青蛙擅長劃水,小牛和小馬不擅長游泳。)師:小青蛙游泳可真快,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劃水的嗎?請2-3名幼兒來表演青蛙劃水時后腿蹬的動作。(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孩子們通過動作感官上掌握故事中的動詞:蹬、劃等) 教師接著講述故事:小青蛙很快…….唱起歌來笑話他們。小青蛙怎么笑話小牛和小馬的?(咕呱咕呱) 提問:剛才跑步小馬是冠軍,劃水小青蛙得了冠軍,還有誰沒得過冠軍呢?(小牛)小朋友你們幫小牛出出主意參加什么比賽小牛會得冠軍呢?(引導幼兒說出牛的作用,如:馱東西、耕田) (3)師:是呀,小牛有自己的擅長的本領。其實呀,每個動物都有自己擅長的本領,只要它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它們都可以成為冠軍。就像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優點,如彤彤會自己穿衣褲,皓皓會幫老師折被子……這都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的本領。我們小朋友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像比賽中的小牛和小馬去笑話別人。四、延伸部分 盡管小青蛙贏得了游泳比賽,但是小牛和小馬還是不服氣,它們每天堅持到水里去學游泳。小朋友,你們見過在河里游泳的小牛和小馬嗎?你們知道在河里游泳的牛叫什么嗎?(水牛)那在河里游泳的馬叫什么呢?(河馬)完整講述故事一遍,給故事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比賽》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借助故事,了解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運動方式
2、理解蹦、蹬、劃、跑、跳、游等動詞的含義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動物運動的資料
2、課件、故事磁帶
3、掛圖、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
(出示圖片)今天有三個小動物來我們班做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它們是誰?(出示小馬、小青蛙、小牛圖片)
這三個小動物要去參加跑步比賽那誰會贏?為什么?
這三個小動物去參加游泳比賽誰會贏?為什么?
2、初步理解故事 (欣賞掛圖)
你都看到了什么?
它們在比什么本領?
誰贏了?為什么?
那到底誰會贏?請聽故事:比賽
3、完整欣賞故事
結合課件一邊聽故事磁帶,一邊做小動物的運動方式。
為什么小青蛙有的時候比不過小牛、小馬,有時又能贏小牛、小馬?
你聽到故事中的小動物都做了哪些動作?(讓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師小結:原來它們三個有時游,有時跑,有時跳,有時劃,有時蹬,有時蹦。
4、討論動物的運動方式
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很都動物運動的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收集的動物運動資料
(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動物資料,談談動物的運動方式,每種運動方式中誰是冠軍)
游的冠軍是:旗魚
跑的冠軍是:獵豹
跳的冠軍是:跳蚤
飛的冠軍是:尖尾雨燕
5、比賽
剛才我們的小牛、小馬還有小青蛙一起比過賽了,現在我們也來比一次賽,名字叫做《螞蟻搬豆》我們要學一學螞蟻是怎么搬豆的。
附故事:比賽
很久很久以前,小牛、小馬和小青蛙比賽跑步。
小牛和小馬甩開四只蹄子,“蹬蹬蹬”地跑起來。小青蛙個兒小,只好一蹦一蹦地往前跳。
小馬跑得比風還快,一下子就跑到了小河邊。小牛跑得呼哧呼哧,也跑到了小河邊,小青蛙蹦啊蹦啊,蹦了老半天才到小河邊。
小青蛙跑得慢,小馬和小牛都唱起歌來笑話它,小青蛙氣得肚子一鼓一鼓的,眼珠子都凸了出來。
小青蛙望著“嘩啦啦”流著的小河,忽然有了一個主意。它說:“我們到小河里再去比一比,看誰更快。”小馬和小牛哈哈大笑:“比就比,你這個小青蛙,在哪里比都快不了。”
“一二三!”小青蛙一蹬腿,手一伸,“撲通”一聲跳下了水。小馬和小牛“撲通撲通”也跳下了水。
小青蛙埋下頭,后腿蹬水,用手劃水,一下一下很快向前游去。小牛和小馬一低頭就嗆水,一抬頭身子就沉下去,只好慢慢往前游。
小青蛙很快游到了對岸,河里的小牛和小馬還在那里慢騰騰地游著,小青蛙“古呱古呱”地唱起歌來笑話他們。
小牛和小馬輸給了小青蛙很不服氣,每天到水里去學游泳。他們慢慢變成了水牛和河馬。小青蛙呢,也每天到河里去游泳。他們誰也不想輸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