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的設計與反思
6.本來榮榮是很高興的,現在為何不高興了?榮榮喜歡這顆棗子嗎?為什么爸爸給他的時候他又扔在地上呢?小朋友也喜歡自己的爸爸,所以不能讓爸爸做危險的事對嗎?幼兒的回答有“他發現爸爸不見了,很著急…‘他想爸爸了…‘他覺得讓爸爸爬這么高太危險了”“他喜歡爸爸”等。在此,我作了以下我提升:榮榮喜歡棗子,但他更喜歡爸爸,他擔心爸爸爬得太高會有危險,覺得為了摘棗子而讓爸爸爬這么高是不應該的,所以他要爸爸回來。
至此,幼兒已體驗到了榮榮父子間的親情,但受具體形象思維特點的制約,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過無理取鬧的事,所以我設計了第七個問題引發他們的經驗。
7.小朋友想和爸爸多呆一會,可爸爸要上班怎么辦?看中同伴的玩具,非要爸爸馬上去買對嗎?爸爸媽媽要回家燒飯,而你卻不愿回家想在幼兒園玩時,怎么辦?
這些問題平時經常發生在幼兒身上,拿出來讓他們討論很有意義。幼兒在和同伴的討論中,對這些兩難問題形成了正確認識,從而在體驗成人對自己關懷的基礎上懂得自己也要關心爸爸媽媽。
這次活動結束后,我有了如下體會:中班幼兒仍以無意注意和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關注和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關注他們的活動并尋找適當的機會參與,幫助他們搭設向上攀登的臺階。活動中,我注意到很多幼兒都希望榮榮的爸爸能幫榮榮成功地從樹上摘下棗子,所以當他們聽到棗樹隨爸爸爬高而越長越高時覺得很難理解,更不可思議的是爸爸怎么會哭,會害怕。這時我用一連串的追問激發幼兒思考爸爸有沒有害怕的東西,他害怕為什么還要往上爬,下來時為什么把果子捂得緊緊的,榮榮一開始想要棗子,為什么最后爸爸給他時他又不要了等。在不斷的追問下,幼兒逐漸理解了爸爸因為對榮榮深深的愛才不顧危險爬上樹,榮榮最后也是因為愛爸爸不想讓爸爸發生危險所以不要棗子了,并由此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本次活動有一定難度,真正能把握活動目標的幼兒不多,大多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因而,我認為這個活動如放在中班后期上,當幼兒有了更多的體驗后,效果可能會更好。
活動二:我的家
活動前,我讓幼兒事先了解自己家的門牌和房間號碼等,并準備了地圖。
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認識幼兒園周圍的路名。對部分能說出自己家附近主要路名的幼兒,我就和他們在地圖上找這條路在哪里。這部分活動幼兒注意力集中,節奏也很快。活動中我注意觀察幼兒間的交流并讓幼兒覺察到和許多小朋友都是鄰居,真是一件開心的事。然而當我問幼兒是否知道自己家的詳細地址時,他們似乎被問倒了。回答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我家住得很高,在最上面一層,要爬很多樓梯;
2.我家是0;
3.我家在路
號;
4.我家住在路弄號室。多數幼兒的回答是前3種,只有5個幼兒能準確地告訴我家庭地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知道自己住址的幼兒是政政、芊芊、若若等幾個平時在班級中不聲不響的幼兒。我不禁追問“誰知道家里的電話號碼”,結果能報出自己家電話號碼的依然是這些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