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的設計與反思
二、正式活動
為了讓幼兒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家的溫馨,體驗相互關懷的快樂;對家有初步的認識,嘗試在集體面前大膽交流自己的經驗。我把我家的房間及周圍的環境拍成錄像和照片,設計了集體活動“我的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激發興趣
師:(播放背景音樂《我的家》或出示漢字“家”)什么是家?(小結:家有門有窗,是我們住的地方。)
師:每個人都有家,說說你的家里都有些什么?(小結并豐富幼兒關于“家”中房間和家人的經驗,告訴幼兒他們也是家庭中一員。)
2.經驗交流
師:你覺得家里誰最能干?在你家里,發生過什么高興的事?你覺得你的家還有什么不滿意或不夠好的地方?
師:(小結)小朋友對自己的家挺關心的,既記得許多美好的事,也藏著許多家庭夢想,我們可以把自己剛剛的想法告訴家里人,全家人一起努力讓家變得更加美好。我也有個溫暖的家,上次誰到我家做過客了?(出示地址,請幼兒觀看照片回憶尋找的過程,了解尋找的順序。)
師:(觀看錄像)猜猜這是誰?這是我家的什么地方?客廳里還有什么?找找我的房間在哪里。房間里還發現了什么?(幼兒發現禮物)猜猜我會把什么送給兩位老人。(先請幼兒猜測,然后再出示禮物。)
3.操作延伸
師:(小結)老人平時很關心我們,我們也要想到他們,相互關心幫助才是一個溫暖的家。
感想與反思
反思“我愛我家”的活動,我最大的感觸是怎樣選取有價值的點,即怎樣選取針對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對幼兒發展有價值的內容和突破口。
1.以幼兒最近發展區為依據
教師要在各種關鍵時刻做出及時有效的應答,推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并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幼兒發展的關鍵是產生認知沖突,皮亞杰把它歸為“內源性”,維果茨基則認為成人和同伴也能引發認知沖突。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把眼光放在幼兒已有經驗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上,這樣設計的活動才會既適合幼兒的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2.根據幼兒的當前需要調整
在學習活動中,師生問的交流常常體現教師與幼兒之間互動的藝術。瑞吉歐的教學理念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幼兒拋來的球并拋還給幼兒。”往往在“一推一打”的過程中,幼兒對探索的問題會產生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從而使活動深入發展。在先前的觀察中,我發現幼兒對我家的客廳最感興趣,他們在這里玩的時間最長。之前沒去過的幼兒也提到了客廳。可見客廳是幼兒很感興趣的地方,把它作為第一觀察點是符合他們的需要的。在我家玩的時候,我觀察到幼兒有不同的興趣點。有的關注衛生間的電話,有的關注廚房設施,有的對我家的電腦有共鳴,還有的對旅游紀念品感興趣。為此在錄像的提供上我進行了專門的選擇,如拍客廳的時候注意給幼兒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視野:拍衛生間的時候先選擇一個點,如幼兒感興趣的電話,然后再展示其他用品;而對臥室,我就選擇重要的拍,如電腦等。結果錄像在幼兒活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想,正因為我努力在幼兒發展過程中成為參與者,給予他們全心的關注,才能為我第二次探索活動的開展找到參考依據,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