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給父母們的50個忠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長上,孩子的生命狀態就舒展了。
忠告18
玩是學,學是玩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玩和學習其實是一回事,愛玩的孩子就是愛學習的孩子,會玩的孩子就是會學習的孩子。玩成師,苦成匠:玩可培養出大師,苦只能生產匠才。古往今來,真正的大師都是玩出來的。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農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種學習。對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這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貪玩而給孩子任何的指責,這是一種罪過。孩子博覽群書是貪學習,玩電腦也是在貪學習。
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呢?因為我們把學習和玩分開了,把學習變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還不讓孩子玩,結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壓抑成了強化,禁止反而是一種誘惑。玩,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學,讓孩子安安心心地學。這樣才符合教育的規律。
千萬不要把玩和學習對立起來,應和孩子一起“玩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忠告19
重過程,輕結果
好多父母芝麻撿了不少,西瓜卻丟了。
一時的學習成績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態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態的驅使下,往往過分看重分數這個芝麻,而丟了孩子的生命狀態,“我是好孩子”這個西瓜。
父母經常把“考了多少分?”掛在嘴邊,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帶炒肉絲”(懲罰孩子),結果將教育異化了。
我見了女兒,第一句話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覺怎么樣?如果女兒心情不好,說明她的無形生命有“心結”,我會千方百計幫他化解。我始終讓女兒的心里熱乎乎、甜絲絲的。孩子的心情好,就會快樂而輕松地飛,否則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懂得教育規律的父母,應該注重孩子的生命狀態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是科學的,孩子學習得開心,生活得快樂,成績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規律,有好過程不愁沒有好結果。忠告20
打就好?拔就高
農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肯定高?但農民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感到疑惑。
這好像是問:農民能不能拔莊稼?農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績一定好。
但是農民為什么不拔莊稼?因為他們懂得規律,拔高的莊稼是假的高,因為根斷了,沒有生命力。
同樣打出來的好成績,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懼中學習,甚至是恨學習。這樣的學習好,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的,沒有后勁。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把打孩子,罵孩子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但這是違反教育規律的。
我們敵父母的教育孩子真應該像農民種莊稼的態度:要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