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開著燈睡覺
第五,孩子對黑暗的恐懼,源自其親身體驗。由于嬰幼兒的認知問題,他們不能正確區分現實和想象,如果恰巧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東西,或曾經做過可怕的惡夢,若這些“恐怖”的經歷未能及時解決,也會造成對黑暗的恐懼。于是,孩子就會認為開著燈就是安全的,而一關燈那怕是一些影子都會引起聯想。
第六,害怕黑暗,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對這些孩子而言,害怕黑暗還不如說害怕父母離開,或生怕看不到熟悉的環境,會想盡一切辦法讓父母多陪伴一會。所以,想解決這一問題,其核心是補足孩子的安全感。與此同時,家長可在睡前多和孩子玩相對安靜的游戲,或講一些溫馨的故事,避免毫無“征兆”或忽視孩子情緒就離開。參見《孩子的分離焦慮及其應對手段》。
如果孩子已經“沾染”開燈睡覺的習慣,那怎么解決?為此,我提供一些小技巧,大家在找到具體害怕原因后,可以適當選用。
技巧一:睡前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緒。比如,睡前聽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或在洗漱后給孩子全身按摩,或聽比較溫和的故事等。父母離開一定要打招呼時,讓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入睡,孩子情緒不好就暫不離開。對某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或比較害怕黑暗和獨處的,父母可以承諾一直陪伴到孩子入睡,使孩子更加放松,也容易入睡。
技巧二:在孩子睡覺的房間加裝燈光調光器,逐漸降低光強,讓孩子慢慢適應。但家長需要注意讓燈和床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最好是孩子可以看到折射的光。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把孩子的房門打開一道縫,或直接采取過道中的燈。一般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孩子會比較適應弱光,最后可以做到關燈睡覺。
技巧三:改變孩子的認知,要給孩子多講一點正面的東西,放棄給孩子講鬼怪之類的故事,同時也不在生活中用這些事物來嚇唬孩子。另外,不建議為了糾正孩子的認識,說那些鬼怪并不存在,因為在小孩子的認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這樣的解釋反而引起“沖突”,更難擺脫對黑暗的恐懼。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比什么都有用。參見《案例分析:幼兒信不信童話順其自然》。
技巧四:當遇到孩子半夜醒來,或出現哭泣,不要馬上開燈。此時家長溫暖的擁抱和溫柔的輕語,比什么都管用。如果孩子是做惡夢而驚醒,家長追問孩子情節,重復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此時多說“媽 媽在”是比較合適的。假設孩子非要開燈,就給適當的弱光讓孩子眼睛適應。否則,強光的刺激會加劇孩子的不適,加重負面情緒。參見《孩子發脾氣的通用處理技巧》。
家長需要知道的,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在糾正孩子開燈睡覺的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著急和貪功,且目標需要一點點地完成。但最關鍵的是要在尊重、認同和接納孩子的基礎上,需要耐心地堅持再堅持,畢竟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絕不是幾天或幾周就可以完成的。當然,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請教于專業人士,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校正。(作者:,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