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上幼兒園怎么辦?
3.改變關注方式,把關注的重點從孩子每時每刻的生活需要轉向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有時候,也許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快速反應習慣,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應付困境,讓他們自己面臨問題的解決;
4.要多為孩子創設一些多同伴情境,讓孩子在實際情境的互動與交往中學會與同伴相處,同時觀察學習其他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技能;
5.多一些照顧孩子和孩子互動的人,讓孩子與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關系;
6.適當訓練,讓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手吃飯、自己穿衣服等等;
7.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機會熟悉不同的環境和人,減少陌生感因素。
分離焦慮相關的家長因素:
如果孩子也從父母那里讀到了同樣的焦慮,那么,他自己的焦慮也會被進一步放大。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讓孩子早些走出焦慮狀態?
1.承認。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說“這有什么好哭的,幼兒園多好呀”一點兒也沒用,只能讓孩子覺得,你一點兒不理解他的難處。還不如告訴他,你知道他很難過,好多事情還不知道怎么辦,但你相信,孩子是會找到辦法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設計告別儀式。無論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從實際中學習因果關系的能力是很強的。第二次,他就會放棄他喜歡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這更加阻礙了他的發展,同時加劇了他的不安全感。設計一個和孩子獨特的告別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媽媽再見,和媽媽擁抱一會兒再再見等等,都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3.依戀物。和幼兒園老師協商,讓孩子帶上一件平時在家最喜歡的玩具上幼兒園,一件孩子所依戀的玩具,能減緩孩子的焦慮;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關系。邀請一兩個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來玩,或一起在戶外玩。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下,孩子之間容易建立比較好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會幫助孩子去有意識地適應一個新環境。
5.聊聊幼兒園的開心事。這不是講道理式地說幼兒園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的生活,強化其中快樂的體驗,這時可以多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孩子表達,并進行適時引導;
6.及時發現生活難題。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系扣子、不知道如何給小朋友說話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的原因,因為這讓他們體會到壓力。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孩子剛剛入幼兒園,全家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沒吃飽,會不會想念家人,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會出現許多新的話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我們提出以下“五忌”,供廣大家長參考。
一忌:甜水等待
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受客觀環境影響的,成人的緊張和反常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