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上幼兒園怎么辦?
三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里不愉快時,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剛入園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撒嬌”或“耍賴”的現象。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可以用轉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四忌:零食補償
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其實這樣做的結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飯,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晚飯的時候“留有余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據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上幼兒園可提高幼兒社交能力
英國北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小學中人緣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規幼兒園的孩子。他們不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強。
從事這項研究的菲利普·歐文和約翰·萊奇福特博士對沃里克郡一所小學的187名孩子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將孩子所受的學前教育分為4種類型。第一是幼兒園,老師既授課又安排大量游戲;第二是游戲小組,通過特意安排的游戲,鼓勵孩子們相互交流與合作;第三是托兒所;第四是呆在家中由家人照顧。
研究證明,學前教育可為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有較為系統的課程安排和活動指導的幼兒園和游戲小組,可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托兒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兒則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
面對陌生環境的憂慮
每次到了幼兒園開學時間,許多新的寶寶就會被家長送到這個集體中來,幾乎每個幼兒園開學的前幾天,很遠的距離之外就能聽到幼兒園內滿天的哭鬧聲。寶寶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寶寶一哭,看在家長的眼里,就好像揪他們的心一樣,手足無措。
寶寶會什么一到了幼兒園就哭?這種行為的出現,追根究底當然是寶寶在心理上還沒有適應新的環境,心里產生擔心、焦慮、害怕,轉化為行為,就成了哭。小寶寶面對新環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時,本來就會因為害怕而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出現哭泣、撒嬌、害羞等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內在情緒反應所表現的行為。許多寶寶上幼兒園都會經歷一開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潑好動,這是一個心理和生理適應的過程。
寶寶哭了,要回家嗎?
有些家長看見寶寶出現抗拒或哭泣的行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會先哄寶寶停止哭泣的行為,如果寶寶在這個時候有什么要求,家長更是不忍心不答應,想著先讓寶寶不哭了再說,但一次這樣,兩次這樣,慢慢地,寶寶就會知道,只要“哭”,家長就會滿足他的某種要求,久而久之,寶寶就容易養成壞習慣。
“哭泣”好像是寶寶出生后不用學習就會的一種能力,只要身體上不舒服,如腹痛、肚子餓;或者心理上有不適,如心情不好、想撒嬌、要求沒有被滿足等,寶寶就會用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向周圍的照顧者提出一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