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到底培養了孩子什么
現在電臺里經常有好的音樂節目,家長可以多留意、到時候錄下來,并不限于鋼琴,可廣泛一些,其它樂器的、交響曲的、聲樂的,都可以,經常積累一些資料。學生眼下功課都很多,不一定有專門的時間來欣賞音樂,家長不妨在進餐時、起床后、就寢前放上音樂,學生有意無意地便接受了音樂的熏陶。逐步對音樂語言、形象、氣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認識。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逐步地能從量變到質變,大凡音樂感好的學生,都得益過這種熏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對任何家庭都不難,因為收音、錄音的件是每個家庭都具備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買一些錄音帶和激光唱片,選擇一些重要的經典曲目。在學生學到一定程度時,音樂欣賞可更有目的地進行,讓其比較專題化。如學生彈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或變奏曲,平時就可以集中聽莫扎特的各種類型作品,讓其對莫扎特的風格、特點有專門的感受。亦可把音樂分為大的時期來欣賞,如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等等。譬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屬于古典時期,就可以有意識地放在一起聽聽,感受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對初學的學生來講,除了廣泛的聽和感覺外,更應著重對自己所學教材的熟悉和模仿。這方面,教師的要求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讓學生明確音樂形象、情緒,并明確通過哪些彈奏方法來達到動聽鮮明的彈奏。全國學習鋼琴非常普及,而好的教師又不是到處都有,這時候則應借助于音像制品來促進教學。現在一些基本的主要鋼琴教材都有示范的錄音帶甚至帶講解的錄像帶,這些音像帶對教學能起到廣泛的指導作用。
學生通過熟悉、模仿,逐步到有自己的獨立音樂見解,具有主動的音樂感、表現欲,這就需要不斷的聽和熏陶。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學生,有條件的要爭取多聽各種音樂會,因為鋼琴是表演藝術,必須多看,多聽現場的演奏。要是沒有聽現場音樂會的條件,也可注意收看電視中的音樂會轉播。現在,這種機會還是經常有的。只要有心,是不會錯過的。
再進一步,就是多給學生提供給別人表演的機會。練了那么長時間,給人表演能否把自己的音樂感發揮、表現出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是人人遲早都要面對的。在學生中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況,有的人性格放得開,不在乎,甚至越有人看越得意,越來勁。這樣的學生一般都喜歡上臺表演,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過分興奮、激動而失控,彈得過快,在演奏時既要保持投入、興奮的優點,但又要從容不迫,頭腦清楚。對于一些性格較內向、膽子比較小而又容易緊張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們在演奏前多彈給人聽,家里有客來,就讓學生為客人表演,也可以帶學生去別人家給人表演,也可組織幾個學生一起開小演奏會,互相觀摩比較,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鋼琴作為表演藝術,難在表演時就這一遍。平時練百遍、千遍,也許自己在家里彈得很不錯,但是要別人承認你彈得不錯,就必須在演奏這一遍時發揮好。有時我們很羨慕搞美術的,畫一幅畫,可以在家里一點點地去琢磨,去修改。一旦畫好了,這幅畫就永遠不會再變化,除非作者想對其再加工。而我們的演奏,每次都要重新開始,在家彈好了,不一定上臺演奏就能一樣好。有的學生彈錯了,會說“我在家彈得挺好的”,這樣解釋沒有用,因為你在家彈好的那一遍,并無法彌補你這一遍的錯誤。也有學生說“我第二遍就能彈好”,那也不行,因為無論是表演,還是考級、考試所承認的永遠是那個第一遍,為了彈好這一遍,我們要做很多努力,除了練習充分外,很主要地不放過任何一次鍛煉的機會。除了給別人彈,也可借助錄音、攝像,錄下來自己聽,看看優、缺點,因為在有錄音或攝像的情況下,比較接近演奏的感覺,與一個人無拘無束地彈心理上大不一樣。經過這一些鍛煉,學生在演奏或考級中,就能有充分的思想
準備,以保證臨場時把自己的音樂感覺比較自如地不打折扣的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