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癢癢樹從快樂到難受再到快樂的過程。
2、引導幼兒欣賞、理解故事內容,嘗試運用合理的想象,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所體會到的心理變化。
3、幼兒能積極想象出各種幫助癢癢樹療傷的辦法。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癢癢樹擬人化微笑及哭泣的表情圖片各一張、磁性黑板一塊、錄音機、故事磁帶。
經驗準備:幼兒已了解有關癢癢樹怕癢的特點。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哪些樹木?
幼:柳樹、松樹、桃樹……
師:你們見過怕癢癢的樹嗎?好,下面我們就一起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癢癢樹》,看看這棵癢癢樹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它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2、引導幼兒欣賞故事的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第一、二段,并在黑板上出示微笑的癢癢樹圖片。
師:莉莉為什么沒有笑?
師:請你們猜一猜癢癢樹為什么會落淚?
師:小朋友們猜得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聽老師繼續往下講。
3、引導繼續欣賞故事,感知故事中的情感變化
當故事講到第三段“比上回楓楓玩玻璃劃破的口子還要深”時,出示哭泣的癢癢樹圖片(淚滴和傷口)。
師:癢癢樹為什么掉眼淚?
幼:被人劃傷了。
師:它還是一棵會笑的癢癢樹嗎?
師:你受傷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幼:疼。
師:癢癢樹疼得直掉眼淚,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助它?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并大膽講述各種幫助癢癢樹療傷的辦法,及時肯定幼兒的想法。
4、引導幼兒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小朋友幫助癢癢樹的各種方式
幼兒欣賞故事的后半部分。
師:小朋友是怎樣關心癢癢樹的?
師:那要怎樣給我們的癢癢樹進行包扎呢?
幼:用創可貼包扎。
師:包扎后的癢癢樹怎么樣了?
幼: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師:以后我們遇到了小樹要怎樣對待它們呢?
幼:要愛護、保護它們。
教師教育幼兒愛護、保護樹木。
教師在黑板上的背景圖上畫一棵癢癢樹,請幼兒為癢癢樹添加表情,讓他們感知故事首尾呼應的結構。
5、音樂游戲“撓癢癢”
教師帶領幼兒根據音樂《碰一碰》的旋律邊唱邊結對表演。幼兒與同伴友好地進行“撓癢癢”活動,感知大家身體接觸的快樂。
6、活動延伸
請幼兒用繪畫、手工制作的形式制作“會變的樹”,并放在展示區進行交流和學習。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PPT課件和圖卡,音樂CD,紗巾、紅綢人手一條,音樂圖譜。
幼兒已學習過多種地方民歌及舞蹈,開展過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歌唱及韻律活動,有演唱襯詞的初步經驗。
活動目標
能看圖譜演唱和探索舞動紅綢的方法,積極參與民歌欣賞活動。
體驗陜北民歌的情趣和健康美,增強對各地民歌的喜愛之情。
初步感受陜北民歌悠揚高亢、熱烈喜慶、粗獷奔放的風格;
嘗試演唱B段襯詞,感受陜北民歌襯詞襯腔的韻味兒。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在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音樂聲中,喚起幼兒對審美活動的熱情。
2.出示幼兒民歌會PPT,重溫對地方民歌的記憶。
(1)回憶已知的地方民歌經驗。
幼兒逐一欣賞民歌會PPT片段,回憶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的民歌。
(2)拓展民歌傳唱的地域經驗。
幼兒觀察中國地圖的PPT,找到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了解不同民歌的傳唱地域。
二、基本部分
1.導入陜北民歌的欣賞。
提問:認識這位歌星嗎?(出示歌手阿寶劇照的PPT)
2.欣賞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1)完整傾聽,初步感受陜北民歌的韻味兒。
提問:聽了這首歌,你們覺得它跟我們平時唱的歌一樣嗎?怎么個不一樣?
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速度、音色等方面描述自己的直覺與感受。
(2)通過聲音游戲,體驗陜北民歌的悠揚高亢、粗獷奔放。
幼兒觀看黃土高原PPT畫面,傾聽教師講解,并嘗試用聲音游戲體驗。
游戲一“問候游戲”:向坐在最后排的客人老師問好。
游戲二“山谷回音”:師幼借用歌曲旋律哼唱“大二班的那個小朋友。你好哎——”。
(3)再次欣賞,進一步感受歌曲風格。
幼兒觀看歌曲PPT畫面,再次欣賞歌曲。
(4)觀看圖譜,感受歌曲內容及A、B兩段的節奏特點。
出示圖譜,教師根據幼兒回答指圖并隨機清唱。
(5)運用圖譜,嘗試演唱B段襯詞。
提問:陜北漢子唱歌聽起來怎么樣?他在唱什么?“哎嗨哎嗨喲”這句唱得一樣嗎?哪里唱得最長、最難?請看著圖譜,跟著音樂,在圖譜上對應唱歌的地方拍拍手。
跟隨鋼琴伴奏,師幼進行接唱練習,教師唱歌詞敘述部分,幼兒唱襯詞部分。
三、結束部分
1.觀察秧歌畫面,體驗陜北秧歌的熱烈、喜慶。
出示PPT畫面。提問:陜北人跳秧歌時拿什么在舞動?
2.探索紅綢的舞動,表現陜北民歌的韻律美。
幼兒嘗試用團攏、張開、揮動、抖動等方式舞動紅綢。教師提問:還可以用你學過的什么動作來跳陜北秧歌?
幼兒遷移經驗,用秧歌十字步、娃娃步等已有的下肢舞蹈經驗表演。
3.與客人老師共舞,結束活動。
師幼在舞蹈中結束活動。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寒冷的冬季,是各種花草樹木枝葉枯萎凋謝的季節,而“梅花”卻不畏嚴寒,不屈不撓,生長特別旺盛。它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征,具有著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為了培養孩子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特設計了古詩《梅花》的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了解梅花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體會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準備】
1、古詩《梅花》掛圖1幅、課件、語言CD。
2、古箏《漁舟唱晚》音樂。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出活動內容。
請幼兒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零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這是什么花?
二、欣賞梅花圖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觀察和欣賞。
2、啟發幼兒用“梅花”說一句話。
小結: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導幼兒想象畫面,初步感知古詩的意境。
1、欣賞教師配樂朗誦,啟發幼兒在腦海中想象出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跟隨課件輕聲朗誦,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引導幼兒說說:你想到了什么畫面?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4、設計提問:“凌寒獨自開”是什么意思?從這句話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在這首詩里、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培養幼兒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質。
四、啟發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根據古詩情境進行繪畫。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美工區用吹畫、點畫的形式制作梅花。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4
主題來源:
在觀察中,我們發明:每個孩子來自于不同家庭,有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們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有的幼兒不愛吃蔬菜,有的幼兒不愛吃某一類的水果,而大家對甜蜜蜜的糖果卻情有獨鐘,因此,我們預設了主題活動“好吃的食物”,旨在利用生活中幼兒熟悉的豐富的教育資源,以糖果水果蔬菜為情景脈絡,設計了一系列活動。我們期望通過系列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常見食物的營養,培養幼兒均衡飲食和良好的進餐習慣。同時,隨時關注聆聽發明和追隨孩子們的學習愛好,捕捉他們在觀察品嘗分辨食物過程中發明的問題,借助這些教育契機提升幼兒關于食物的經驗,積極為幼兒創設游戲化的環境,讓孩子們充滿愛好積極主動的進入主題探究。
主題目標:
1通過熟悉食物的種類和營養,學習簡單的分類,增進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知道有些食物好吃不能多吃。
2通過食物的品嘗和分享,幫助孩子感知不同的食物,充分體驗分享和游戲的樂趣,從而產生對食物探究的愛好。
優秀教案:
活動名稱:
豆豆的一家
活動目標:
通過品嘗活動,激發幼兒愿意吃豆制品的愿望,知道豆制品都是有營養的。
活動打算:
煮毛豆各種豆制品。
活動過程:
一講講嘗嘗,交流經驗:
1引起愛好:(教師扮演成豆媽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豆媽媽,這兒是我的家。今天我請客,請你們到豆豆家來做客。
2歡迎你們到我家來做客,我請你們吃些什么呢?對了,就用我們豆豆家的好東西來款待你們。
3請你們嘗嘗這些是什么好東西?好吃嗎?(將盤子放在桌上)二幼兒品嘗:
1教師個別問問:(每組孩子都交流)
(1)你知道吃的是什么嗎?有些什么味道?
(2)你最喜愛吃哪一樣?
2剛才你們都吃了用豆豆做的東西,誰能告訴我,你最愛吃哪一樣,為什么?(出示毛豆豆腐干豆漿等)
3這樣東西你們以前都吃過嗎?看看它是什么顏色的,剛才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出示素火腿)
4 總結:你們剛才是的東西都是用豆豆做成的,用豆豆做成的東西叫豆制品,豆制品很有營養,吃了會讓我們長得高,身體變得壯。
三自助品嘗豆制品:
1豆媽媽還打算了許多豆制品,有豆干絲素雞油豆腐……也都很好吃的,想吃嗎?(幼兒自助品嘗)
2到豆媽媽家來做客開心嗎?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主題活動反思:
[好吃的食物]主題產生后,幼兒自發地收集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和圖片,并能與同伴討論品嘗各種各樣的糖果水果和蔬菜。為了及時的滿足大部分幼兒交流分享的需要,激發他們更大的探究欲望,我們為幼兒創設了游戲化的環境,激勵幼兒把更多的有關信息搜集到這里。孩子們在這里分享著同伴的經驗。我們清晰地意識到,家長的人力資源也是不可缺一的一部分。我們指導家長經常帶孩子去超市,去菜場,幫助熟悉和了解糖果水果和蔬菜,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收集各種食物的圖片實物來進行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孩子對糖果水果和蔬菜的更多了解,同時,也發展了孩子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社會性交往能力等等,這次主題活動,讓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使思維真正“活”了起來。同時提高了幼兒查找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調整豐富了幼兒原有的認知結構,拓展了思路。
在活動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例如:
1教師調控活動的能力需要加強。
2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還欠缺。
3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努力的。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夠用心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光的七種顏色是紅、橙、黃、綠、藍、紫。
2、大膽想象,繼續故事。
3、初步了解光與人的關系。
準備:
一個故事,課件,活潑的音樂。
活動流程:
一、導言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漂亮的彩色寶寶。他們是誰?我們一起見面吧!
老師把寶寶(紅、橙、黃、綠、藍、紫)一個個展示出來,看看誰來了!兒童身份證明。(如果孩子說對了一個,可以讓色寶寶向孩子問好,或者擁抱、親吻、握手等。)并讓孩子貼在空白的圖片上。(怎么說呢?)
老師還帶來了彩色寶貝的閨蜜們。他們是誰?它會和哪個顏色的寶寶交朋友?讓我們一起開動腦筋吧!
給我看看貨!
是的,你說得對!請把它帶給一個好朋友。
今天,我們來聽一個和彩色寶寶有關的故事。
第二,第一次欣賞故事
老師講一次故事,提問:
太陽有多少光嬰?
他們叫什么名字?
老師:孫爸爸有七個光寶寶,我們叫他們七彩光寶寶。彩色寶寶的名字是紅、橙、黃、綠、藍、紫。
第三,第二遍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這些調皮的彩色寶寶去了很多地方玩,現在正在老師的電腦里玩。讓我們看一看。
老師一邊演示課件,一邊第二次講故事。提問:
調皮的七彩光寶寶哪里來的?那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孩子們回答問題,學習好句子。
向日葵滑到上面的時候發生了什么?(變成金色)
橘子來到果園后發生了什么?(穿著橙色的衣服)
他們跑向草地。草怎么了?(變成綠色)
他們跳進了海里。大海怎么了?(變藍)
螃蟹經過海灘時會怎么樣?(變成小青蟹)
他們親吻西紅柿和茄子。西紅柿和茄子是怎么變化的?(西紅柿是紅色的,茄子是紫色的)
第四,大膽想象,抄一句話。
調皮的七彩光寶寶們明天就要來地里玩了,它會把世界上的各種東西都變成美麗的顏色。你覺得調皮的七彩光寶寶除了故事里去過的地方,還會去哪里?那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聯想生活中事物的顏色,試著模仿一句話,事物有了顏色就變了。
調皮的七彩光去了那么多地方,讓那么多東西有了美麗的顏色。如果沒有光,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老師總結:如果沒有光,我們的世界將是黑暗的,一切都失去了顏色,所以不會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光對我們人類、動物和植物非常重要。
現在,請所有的小朋友做調皮的彩色寶寶,一起出去找好朋友,給他們漂亮的顏色。(放松音樂,把孩子帶走。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6
活動內容、名稱:欣賞詩歌:畢業詩
活動目標:
1、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激發幼兒對老師、幼兒園的留戀之情。
2、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口語表達能力
4、 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朗誦。
5、 豐富詞匯:畢業
活動準備:
物質——錄音機、自錄詩歌磁帶;幼兒園園景圖片,電腦、電視
知識——回憶在園生活學習的情景
活動方式:集體
重難點分析:
重點——引導幼兒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初步學習朗誦
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談話:你準備去哪個學校上學?
二、展開
1、 師:你在小學會做些什么呢?請小朋友聽老師朗誦一首詩歌,名字叫《畢業詩》
教師有表情地朗誦詩歌的第一段
師:再過幾天,小朋友就要進小學,做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多么神氣!
2、 回憶在幼兒園的三年中,能說一說對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嗎?打示幼兒園園景的圖片,小朋友游戲的圖片等
提示幼兒可以說一說A、在上幼兒園時不會做的事上幼兒園以后學會了;
B、在幼兒園最快樂的事......
3、 我們一起聽一聽詩歌中是怎么說的?
欣賞詩歌的第二段
剛才詩歌中說的和你想的一樣嗎?
師:小朋友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什么也不會,現在呢學會了自己上廁所、洗手、吃飯、唱歌、畫畫、跳舞、講故事,有的小朋友還參加了美術比賽、故事大王比賽、跳舞。還榮獲到了各種獎勵
4、 你們獲得的成績和幼兒園老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那你想給老師說些什么呢?
引導幼兒大膽說自己的心里話
欣賞詩歌的第三段
5、 我們一起完整地欣賞一遍詩歌《畢業詩》
可讓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
三、結束
集體唱歌曲《老師再見了》
《欣賞詩歌——畢業詩》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7
【活動設計】
在晴空萬里的時候,白云是天空的畫家,一會兒把天空變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畫,一會兒把天空變成小動物的樂園,羊兒吃著草,馬兒奔跑;云層奇妙的變化讓人浮想翩翩。陰天或即將下雨的時候,云的變化更加有氣士和壯觀。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我喜歡帶領著幼兒到戶外的草地上或坐著或躺著,仰望天空凝視著瞬間萬變、變幻莫測的白云,幼兒邊看邊說,你看這朵云像只羊,這朵云像朵花,這朵云像只小雞,這朵云像匹馬…,這時幼兒想象的翅膀開始飛翔;在烏云密布的時候,我也喜歡讓幼兒站在走廊里,看云隨著大風上下翻滾,由遠而來的.磅礴氣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這首詩歌把云的神奇變化,用形象生動的詩歌語言表現出來,非常適合我班幼兒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喜歡并樂于大膽地朗誦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含義,嘗試并學習仿編詩歌。
3、能從詩歌中體會白云的奇妙變化,豐富和拓展幼兒的想象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詩歌的格式,掌握詩歌中的詞匯,豐富幼兒的語言。
【活動難點】
理解詩歌的語言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和凝視變幻莫測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間發生的變化。
物資準備;分級閱讀教師和幼兒的用書。
環境準備;幼兒參與運用棉花、廢舊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內上空的頂部布置有各種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有一個謎語,請你們仔細聽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
有時像棉絮,有時像魚鱗。
引出詩歌《白云》。
二、學習詩歌:
1、小朋友說一說云在天空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說它一會像棉絮,一會像魚鱗,云還會變成什么?
2、請幼兒自由翻閱詩歌,相互探討。
3、提問:圖上的云你覺得像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師朗誦詩歌,幼兒欣賞。
5、提問:詩歌中都說了云像什么?你覺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歡這首詩歌?
6、分段朗誦詩歌,教師和幼兒一起朗誦,翻閱教師的大圖書。
7、播放錄音帶,師幼一起看大圖書,朗誦詩歌,引導幼兒理解感知詩歌的意境美。
三、體驗創新和成功的快樂。
1、小朋友除了我們學的詩歌中白云的變化以外,白云還能變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詩歌的語言說出來,啟發幼兒大膽的想象。
2、將幼兒仿編的詩句組合成一首詩歌,進行朗誦。
四、結束活動。
小朋友自選圖片“白云“太陽”“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書包,回家和家長說一說玩一玩。收拾圖書,整理物品。
活動延伸:
園內延伸將圖片“白云”“太陽”“月亮”“星星”掛在教室內,和投放到圖書區,便于幼兒自我創編詩歌和進行講述活動。
家庭延伸:請家長帶領幼兒去仰望天空,讓幼兒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開幼兒想象的翅膀,學習詩歌的語言。
創新意圖
我在教案中沒有首先給出詩歌,而是讓幼兒去想象云的奇妙變化,然后在來學習詩歌,我想幼兒學習詩歌的目的是讓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從而豐富幼兒的語言和詞匯量,為創編和仿編詩歌打下基礎。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理解寓言的含義。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理解寓言含義;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介紹寓言。
解讀寓意。
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身心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律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戒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朗讀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二、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什么?(得失之患)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截然不同,剛開始她是“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而后來,她感到“緊張不安,心痛如割,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發生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就是白兔相對于月亮身份的改變;在擁有月亮之前,白兔能以審美心態面對月亮,因而能感受到美的風韻;擁有月亮之后,卻以功力心面對月亮,因而不但不能體會美,反而還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白兔慧心未泯。)
(3)文章將白兔與人對比有什么意味?
(文章的原句是(和人類--決定)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她是聰明的;人類,作為白兔的對立面,理所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慧心已泯。人類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既得利益的,因而也是愚笨的。可見,這話暗含對人類的諷刺。
(4)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理解寓意: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5)討論: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一無所有就能心安理得嗎?
(“一定”這個說法過于絕對,世上擁有財產的當然不會每個人都患得患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擁有財產就極易產生得失之患。要理解“擁有”的含義。白兔擁有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根胡蘿卜,一把青菜之類的東西,正是因為沒有能力保衛月亮,所以白兔才會患得患失,因此“擁有”不應泛指一切東西,而是指自己缺乏保護能力卻以外獲得的巨大利益。作者在寓言中表述的并非一個非此及彼的絕對化概念,而是要告訴我們:審美態度和功力態度往往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能抱一種占有的態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2)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寓意)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3)“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4)“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問題研究。
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1)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提示)開始很脆弱,后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什么用意?(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3)“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比較閱讀
四、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體驗與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六、作業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有秩序的上下樓梯。
2、知道自己班的位置。
3、感受活潑歡快的樂曲旋律。
活動準備:組織幼兒外出活動、走樓梯、鋼琴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幼兒認識自己班的位置。
熟悉升班后的環境、位置。
二、基本部分:
1、談話:我上中班了。
引導幼兒討論上下樓梯時應該注意什么,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問:怎樣上樓下摟最安全。
2、復習歌曲《滑滑梯》
引導幼兒根據上樓下樓的生活活動改動部分歌詞內容。
先說原歌詞,再編歌詞然后再唱新歌詞,注意歌詞與樂曲旋律的組織,開始把速度彈慢一些,熟悉后再恢復正常。
三、結束部分:
組織幼兒隨著歡快的節奏邊唱歌邊上樓。
用歌詞來規范引導幼兒上下樓。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學習提示”,預習課文。
2、檢查預習,讀通課文,學會生字。
二、教學過程
1、學習“學習提示”,了解訓練重點(學會按三項要求預習課文)。
(1)回顧關于“預習”——過去我們學會了什么?(三年級、四年級)
(2)自學“學習提示”,同桌議議,然后指名說:什么叫預習?預習有哪三項要求?
2、按照預習要求,逐項進行預習:
(1)讀通課文,快速、輕聲、自由地讀兩遍,讀準生字的音。
(2)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詞義(可注在書上)。
(完成作業本第一題)
(3)邊讀邊想,了解課文內容,發現疑難問題。通過多次默讀課文,運用不同符號做標記。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標出,并打上“?”。(完成作業本第2題)
②難理解的片段用標出,同時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難問題用“——”標出,同時打上“?”。
3、檢查第一項預習情況。指名讀課文,全班評議。(字音有否讀準,有無添字、漏字,是否讀破句)
4、作業:(1)作業本3、6題(課內完成)。
(2)中午寫字課聽寫詞語。
(3)上交課本,檢查預習習慣的養成情況。(標注要求規范)
(教師收集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預備下節課使用。)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1
語言活動:
談話——我上中班了
活動目標:
1、有秩序的上下樓梯。
2、知道自己班的位置。
3、感受活潑歡快的樂曲旋律。
活動準備:
組織幼兒外出活動、走樓梯、鋼琴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幼兒認識自己班的位置。
熟悉升班后的環境、位置。
二、基本部分:
1、談話:我上中班了。
引導幼兒討論上下樓梯時應該注意什么,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問:怎樣上樓下摟最安全。
2、復習歌曲《滑滑梯》
引導幼兒根據上樓下樓的生活活動改動部分歌詞內容。
先說原歌詞,再編歌詞然后再唱新歌詞,注意歌詞與樂曲旋律的組織,開始把速度彈慢一些,熟悉后再恢復正常。
三、結束部分:
組織幼兒隨著歡快的.節奏邊唱歌邊上樓。
用歌詞來規范引導幼兒上下樓。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2
活動名稱
我們都是好朋友
活動目標
1. 加深友誼,了解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增強交往能力。
2. 初步形成熱愛集體的情感。
環境創設班級集體照片。
活動過程
一、說說我的好朋友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我們現在是大班的孩子了,我們從小班到中班已經兩年了,現在小朋友已經越來越喜歡到幼兒園來了。除了我們要學本領之外,還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朋友,請你們說說你最好的朋友。
幼兒自由討論。
二、情感激發
你們是怎樣交到好朋友的呢,老師先告訴你們我和我最好朋友的故事,然后請你們來說說你們是怎樣交到好朋友的。
教師總結,原來可以有很多交朋友的方法。
三、為朋友畫像
(1) 現在,請你們仔細地看看你的好朋友,他長得有什么特別讓你一眼能夠認出他?
(2)現在你們已經熟悉朋友的長相了,去為你的朋友畫張相吧,我們的墻上有很多照片,還有我們的集體照,你們可以看著畫,也可以看著朋友畫。
四、在區角展示
猜猜他們是誰?
活動反思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3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
2、學會根據故事內容進行繪畫并進行故事創編,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主動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梨子小提琴》的圖書(人手一本)
2、圖畫紙、蠟筆等
三、活動過程與指導:
1、出現“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課題;
2、引導幼兒與同伴一起閱讀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頁一頁地翻書,不懂的可以問老師或同伴;
3、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1)誰,撿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個別回答后,師與孩子們一起閱讀故事。)
(2)小松鼠用半個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個別回答后,師與孩子們一起閱讀故事。)
(3)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個別回答后,師與孩子們一起閱讀故事。)
4、請個別能力強的孩子上來講故事。
四、延伸活動:畫畫,編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選擇故事內容來繪畫并進行講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圖書畫面的基礎上畫出新的圖畫,并創編新的故事情節;
水平三:能主動地將創編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五、評估:
由于這個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師的提醒下一頁一頁地翻書閱讀。在延伸活動中,大多數孩子能在原有圖書畫面的基礎上畫出新的圖畫,并創編新的故事情節。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畫得很美,而且獅子后面不只跟著小雞,還帶來了小老鼠等。但尚有個別孩子雖畫得好、編得好,卻未能主動地講給同伴聽(如芷欣)。總的來說,通過這個活動,培養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也發展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了解梅花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體會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準備】
1、古詩《梅花》掛圖1幅、課件、語言CD。
2、古箏《漁舟唱晚》音樂。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出活動內容。
請幼兒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零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這是什么花?
二、欣賞梅花圖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觀察和欣賞。
2、啟發幼兒用“梅花”說一句話。
小結: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導幼兒想象畫面,初步感知古詩的意境。
1、欣賞教師配樂朗誦,啟發幼兒在腦海中想象出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跟隨課件輕聲朗誦,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引導幼兒說說:你想到了什么畫面?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4、設計提問:“凌寒獨自開”是什么意思?從這句話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在這首詩里、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培養幼兒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質。
四、啟發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根據古詩情境進行繪畫。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美工區用吹畫、點畫的形式制作梅花。
幼兒園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內容,掌握作品的主要情節,并明白:只要肯動腦筋,什么事都能辦到。
2、根據已有的相關經驗,創造性地續編故事。
3、充分發揮想象,大膽地講述。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看見小鳥在天上飛,小朋友你們想不想飛?"(幼:想)"我們來看看,看見小鳥在飛,還有誰也想飛。"
二、觀看多媒體課件,教師講述故事
1、打開多媒體大屏幕,出現第一幅畫面:許多動物在看小鳥飛。教師引導幼兒看圖片。
2、教師講述故事一遍(不逐頁出示圖片)。
3、提問:
(1)看見小鳥在天上飛,還有誰也想飛?
(2)那小螞蟻、小青蛙和小豬自己會飛嗎?
(3)它們想出什么辦法讓自己飛起來?
4、教師再次講述故事(根據故事的展開逐頁出示圖片)。
5、教師講述故事后,逐頁圖片提問:
(1)看見小鳥在天上飛,大家都很羨慕,烏鴉奶奶怎么說?
(2)小螞蟻它怎么說?然后想了什么辦法讓自己飛起來?
(3)小螞蟻飛起來了嗎?為什么會飛起來?
(4)小青蛙想了什么辦法讓自己飛起來?
(5)小青蛙為什么不摘朵蒲公英而要吹個氣球?
(6)小豬想了個什么辦法?
(7)大家都飛起來了,還有誰沒飛起來?
三、引發幼兒想象,大膽續編故事
1、教師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為小兔和大河馬想個辦法飛上天。
2、幼兒集體討論:用什么辦法讓小兔和河馬也飛起來。
3、請個別幼兒講講,并討論這個辦法好不好。
4、請全體幼兒從多種辦法中挑出二個最好的辦法。
四、根據幼兒的想象,連貫講述故事一邊
1、教師用語言啟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也講述故事。
2、教師提問:烏鴉奶奶最后說了一句什么話?你聽了這句話心里有什么想法?
3、點明故事內涵:只要肯動腦筋,什么事都能辦到。
五、活動延伸
教師:我們也要想個辦法讓自己飛起來,走,我們去把好方法畫下來。
附故事:我也能飛
看見小鳥在天上飛,大家都很羨慕。烏鴉奶奶說:"你們沒有翅膀,永遠也飛不起來!"
"我偏要飛!"小螞蟻說著,摘了一朵蒲公英當小傘。
"我能飛起來嘍!"小螞蟻高興得叫起來。
"我也試試看!"小青蛙吹了一個大氣球。
"我也能飛起來嘍!"小青蛙好快樂。"噢,這是什么?"烏鴉奶奶戴上老花鏡。
胖小豬說:"這是我制造的飛機。"
"我也能飛起來嘍!"胖小豬開著飛機上了天。
烏鴉奶奶想了想說:"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誰都能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