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案例與反思
……(別的詞略)
(發言代表作適當點評)文言詞意義和用法較為復雜,我們在判斷其具體意義和用法時應遵循一個原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即結合具體語境來分析(掌聲)。
學生操作,投影屏幕現示:王羲之的生平
學生全面演示課件,展示各種圖片資料,介紹王羲之的生平(略)
教師:非常好(掌聲)。
第二組:組長操作,屏幕展示課題:“修禊事也”引出的魏晉世風
我們查閱了大量書籍和網絡資料,走訪了師院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還走訪了溫州文史研究辦公室,參觀了甌北康樂山莊等,初步了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俗民風。“修禊”是魏晉時的一種地方祭祀民俗,早期日子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改為“三月三”日,人們在這天聚集水邊洗濯,嬉游,并舉行祈福消災的祭祀活動,社會名流均會參加。后來,文人墨客們干脆借此機會,以詩會友,飲酒作樂,將人生情趣寄附于山水,與天地萬物相溶于一體,推崇莊子的虛無哲學。《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萬物混一,本無差別,一切眠于自然”,將人生歸于虛無(圖片演示莊子的玄學)。晉人承此哲學,并日漸發展,逐步形成彌漫于朝野的玄學之風。
玄學之風雖反映出晉代文人們有回避現實、不求進取的嫌疑,但也反映出魏晉民風的曠達一面,杜牧有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登臨山水是魏晉時士族階層悠閑享樂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是當時一大習俗,士人們的“風流曠達”,并非僅為外觀儀表,其實,他們珍視人格的完美,注重個性和精神自由,喜好哲理思維,熱愛自然并且在自然中培養高遠的人生情趣,輕忽世俗得失和人為禮儀,率真任情,不滯于物,例如,陶淵明,謝靈運,王羲之等(屏幕展示收集的關于陶淵明、謝靈運、王羲之的圖片、資料)。因而課文首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飲酒賦詩也是這種曠達風流的體現(掌聲)。
第三組:組長操作,屏幕顯示題目:啟迪后人——自然人性的抒寫
我們組負責收集整理各組獲得的資料,并匯總成文,我想重點說明兩個問題:
1、“序”文特點:“序”是介紹或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一種文體,一般先介紹著作或文章的形成,再簡要評述或引出議論,因而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像抒情散文。從唐代起,序又稱“引”,雖然序文從名稱到內容側重在發展中有所變化,但其本質特點未變,即不能離開所介紹的著作或文章,具有依附性……(具體例子和詳細情況略)
《蘭亭集序》作為序文,也是為介紹《蘭亭集》服務的,作者想通過此序文和《蘭亭集》給后人某種啟迪,以喚起普遍人性的情感共鳴,這正是作者作此序的目的所在,文尾三句話恰好映證了這一點。
2、“重死生”的觀點與“序”的關系:作者作序目的是給后人以感觸,這種感觸古人、今人、后人均相通,用文中的話說:“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是一種什么感觸呢?即文章第二段抒發的人生苦短,應“重死生”的感嘆,根據我們對魏晉世風的調查以及第二組同學的發言,魏晉時日漸流行莊子的“一死生”,“輕死生”的玄學之風,作者此時卻抒發人生短暫、應珍惜“有生之樂”的感嘆,提出“重死生”的觀點,似乎刻意要與流行世風背道而行,對其進行批判,但我們認為作者本意并不完全如此,其“重死生”的觀點并非刻意提出,而是在首段的曠達之景和大喜場面基礎上自然得來(提示同學們回顧文章首段),為“序”的目的和作用服務,俗語曰:“大喜之后必有大悲”、“樂極而生悲”。王勃《滕王閣序》中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羲之正是在闊大緲遠的曠景面前頓然察覺自身之渺小,生命之可憐;正是在流觴曲水、極盡歡愉的盛宴中頓然意識到“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人生樂事俯仰即逝,生死壽命皆定于天”,從而由喜轉悲,樂極生悲,自然而然地嘆出“死生亦大矣”,而這種情感的滋生和轉化又是人人皆具的共同特征,是一種普遍的人性存在。因此,“重死生”的觀點完全是作者此情此景下語出自然地對普遍人性的表白,也是他用以啟迪后人,與后人神交的橋梁(掌聲熱烈)。
教師:相當精彩。
(二)教師點評、總結:
第一組同學很踏實,非常務實地弄清了本文涉及的部分常用文言詞的用法,并從中摸索出文言詞用法判斷的規律:這將為夯實我們的文言功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用純熟的電腦技巧為我們生動詳細地介紹了王羲之的生平。
第二、三組同學同樣令人佩服,發言相當精彩,他們不為表象所蔽,遵循科學的規律積極質疑、調查、探究,最終很好地解決了眾多爭鳴的難題——如何看待“重死生”的觀點的問題,得出了較為令人信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