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花朵 語言果實——課文對聯活動案例
(4)應對。出示一上聯,如“春光一縷,桃紅柳綠惹人眼”,要求學生對出下聯。
5.創制 以課文為素材庫,適當向課外拓展,分類或分組撰寫對聯。
。1)單篇文章標題聯,如“《促織》《勸學》”;
(2)多篇文章標題串聯,如“《賣油翁》《賣炭翁》二翁爭做《包身工》/《白毛女》《孟姜女》兩女協辦《挺進報》”;
(3)課文內容集句聯,如“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于藍/庖丁解牛,久練而技進乎道”;課文內容概括聯,如“晉公一念釋秦囚/孟子三年拜君賜”;
(4)課文標題與內容串聯,如“《莊暴見孟子》,色欣欣然臣民樂/《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
。5)課文背景聯 ,如“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山殘水,尚留得風中勁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梅花嶺記》);
(6)聯語猜謎,制作對聯,要求猜出課文篇名或作者,如“幽室安居心可喜,至親亡故情亦悲”
(謎底:《項脊軒志》),如“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衰”(謎底:司馬遷)。
創制環節為此次活動的主要環節,教師在課內示范舉例,學生在課外分組或分類撰寫、潤色,小組長整理、歸類、匯總并上交。
6.競賽 這是應用環節,稍加拓展,亦有難度。為激發參與欲望和競爭心理,可創設對課情景,如兩個平行班,分別擬出上聯,并準備好下聯,向對方班級征答下聯,比較答案聯和應征聯的優劣;可布置撰寫任務,如高考沖刺在即,為同學擬一副勸學聯,或為班級擬一副班訓聯,或為學校擬一副大門聯,或為學校景點擬一副楹聯,或為家里擬一副春聯等。課外完成,課內評比,選出優勝者。如有條件,亦可現場設擂。要求切合情境,取材現實,激發興趣,講究實用。
7,評價 這是活動成果的展示和評價環節。成果展示主要由班委、課代表和各小組長負責,成果評價主要由教師和學生主持人負責,可以評出最有趣的對聯故事,最優秀的嘗試性作業,最工整的課文對聯屬對,最巧妙的征答對聯等,最后由教師宣布“對聯高手”名單,有條件的要匯編一份像樣的活動資料。
[組織方法及活動建議]
該主題活動課內安排三教時,第一教時為“激趣”、“增知”,以講座形式進行;第二教時為嘗試性練習講評和課文對聯的示范及任務布置;第三教時為對聯活動成果的展示和評價。三教時不連排,視活動進程而定。各小組長負責督促、收集、整理,并以小組為單位把嘗試性練習交給老師,把創制和參賽的對聯交給班委和課代表。課代表和班委在課外活動時間集中分類編輯,然后打印成文,在教室里展示。主持人負責設計、印制評選表,并主持評比,統計公布評選結果。
教師的工作主要是事先策劃,開設講座,落實分工,布置任務,過程調控,評價導向,課務協調,資料匯編等。
抱著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在匯編活動成果時要舍得花心思。如封面設計得漂亮一些,目錄編排得巧妙一些,文面打印得清晰一些,聯對的同學姓名印得醒目一些,然后協調好教務處印刷裝訂,兩班同學人手一本。如果說此前工作為激發參與欲及競爭心的話,那么這項工作事關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重要。條件允許,這項工作可鼓勵學生完成,教師作指導工作。
【案例評價】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的普遍問題,因此語文學習要注重積累;自主性的缺損,運用意識的淡薄,實踐能力的低下是他們的主要問題,所以要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漢語、運用漢語,承傳漢文化。該案例基本主體現了上述設計意圖。王尚文、葉柏青教授認為,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人們常常專注于詞語指稱的對象,得魚忘筌,忽略語言本身的存在,而對聯卻能使我們“觸摸”到它的聲音、形體、色彩、結構、分量、品質、情味等,從而領略漢語言獨特的形音義綜合美。此外,對稱和諧是美的一個基本規律,對聯是對稱對立、和諧統一這種辯證之美的發現和結晶;與此相關,對聯活動要求邏輯思維、歸納思維協同作用。周汝昌先生甚至說:“不管是誰,如果他不能領略、欣賞這種極高度的文學對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那實在是至堪嘆惋的事情。擴而言之,假如我們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領略這種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憂了。”(《中國古今實用對聯大全》序)可見,不少深諳此道的專家都極為推崇對聯的教育價值。
聯對活動盡管教育價值巨大,但聯對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畢竟是一種古老、遙遠而又陌生的文學式樣,它沒有交際工具的性質,而屬于一種品味和鑒賞;它不像高考作文那樣屬于“安身立命”之本,是遠離功利之外的一種精神修養。因此,化零為整、刪繁就簡、內外結合是整個活動的立意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講究鋪墊是活動過程的特點。如對聯擬制的要求,主要有五條,第五條“平厭相協”就可不作要求。如活動過程的策劃,從“鋪墊”到“競賽”,屬于知識掌握到能力應用,訓練的層級逐漸提高,也符合學習認知的規律。當然,從課程論角度而言,活動必須要全員參與,我們最初的預期是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一副對聯的優劣(通過嘗試性作業和評價達成),都能擬制三至五副對聯(通過“創制”和“競賽”達成),其中部分學生還受到征集、整理、編輯、展示、評價等實踐能力的訓練。由于活動形式的制約,我們無法保證全體學生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實踐鍛煉。從教育論角度來講,活動必須注重過程,注重體驗,不能以活動成果的完美與否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價活動的教育效果。但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策劃者的設想和學生的參與之間,總有一種度量的距離。個別學生由于語文水平稍差和興趣不濃,表現不出積極的回應,這需要教師設法引導。對聯的潤色和匯編關系活動成果,以較好的形式表現出來又是對成功體驗的強化,尤其是對活動初嘗者更是如此,因此對少數同學粗陋之作的寬容評價、及時鼓勵與對全班同學對聯認真的編印,從教育功能來說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