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學問》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教學設計背景
七年級上冊一、二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分別為:介紹我自己;漫游語文世界。我將第二單元的主題定為——《名字里的學問》,其一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其二是延續并深化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淺層次的介紹自己,而《名字里的學問》雖不是專門介紹自己,但卻包含對自己的深刻認識,并能逐步喚起自己的生命意識。此外,這個教學設計能很好地把寫作、口語交際及其它語文活動結合起來,達到綜合性學習的效果。
二、教學設計思路
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名字里的學問》,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通過多種渠道查閱資料,了解中國人取名字的一些常識、趣聞等,并將這些資料整理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研究自己的名字,并將研究成果寫在練筆本上。
3、以《名字里的學問》為主題,進行集體交流。
三、預期目標
1、 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2、 學習多渠道收集資料,并學習如何整理資料。
3、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4、 學會認識自我,增強生命意識。
四、教學反思
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名字里的學問》歷時近兩周,師生皆有較多的收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下面試從兩大方面作一些反思:
此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1、活動切入點——《名字里的學問》選得不錯,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很高。整個活動以自主探究為主,探究的寬度和深度都有所體現。很多同學都在自己的練筆本中表達了這種心情。
2、強化了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許多同學萌發了與自己相關的生命意識。
3、課堂交流十分活躍,并可看出有些同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4、大大拓展了語文學習的途徑。同學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語文。
5、執教者獲得了一次難得的自我認識和反省的機會。通過課堂實錄的撰寫(包括反復觀看課堂錄象),我得以清晰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那些平時無法發現的問題。
此次活動的不足之處:
1、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多數同學選擇了上網,直接導致所選資料的單一(有一部分屬雷同),執教者缺乏防御措施。
2、部分同學與家長合作不夠好,甚至沒有這個環節,因而對自己的名字的認識顯得單薄。
3、在“口語交際”這個環節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沒有參與。
4、整個活動,除了與家長的合作以外,缺少其它形式的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批判:
1、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存在一些不足。如第一個環節“猜卡片上的名字”,個別人名的選擇不具代表性,導致學生產生過多的歧義,而浪費教學時間。
2、個別點評及發揮的地方,若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存在知識上的不嚴密,甚至有個別的錯誤。
3、在點評學生的發言中,仍有一些不必要的重復。
4、第一個教學環節“猜卡片上的名字”結束后,執教者對照幻燈片進行總結時,有一些不必要的重復,這個環節沒有達到最優化。
5、各教學環節之間的起承轉合,在語言的鏈接上,存在著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6、教學中的禮貌用語用得不夠好,缺少“請坐”這樣的語言。
五、今后的對策
1、 進一步研究語文新課標,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2、 進一步研究學生,努力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
3、 進一步研究自己,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加凝練,更加生動;使自己的教態更具親和力。
4、 進一步研究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一些教育名家,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具特色,更加合理化。
附:
《名字里的學問》課堂實錄
(第一張幻燈片顯示:名字里的學問;黑板板書:名字里的學問)
師:上課!
班長: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