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學問》教學案例與反思
師:很好!其實這兩個同學都說對了。他的父母希望他長大以后能夠翱翔于廣闊的藍天之上,也就是說,希望他以后無論學業(yè)還是事業(yè)都能夠展翅飛翔,寄予了一種美好的希望,這種叫法也很多。
師:(出示第5張名字卡片——王若愚) 一起讀。
生:王若愚。
師:王若愚,姓王,名若愚。這個名字有何講究?
生:(竊竊私語,小聲議論,其中蔣姝男同學躍躍欲試)
師:好,請蔣姝男同學回答。
生:這個名字一看很蠢。
師:你由這個名字想到了什么?
生:大智若愚。
師:聲音大一點。
生:大智若愚
師: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是一個成語,你接著說。
生:表面上很笨,其實很有志向。
師:知道“大智若愚”這個成語的舉手。
生:(有12個同學舉手)
師:不錯,把手放下。剛才蔣姝男反應(yīng)很快,她猜中了這個人父母的心思。這個人的父母就是根據(jù)成語“大智若愚”來取的。
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從表面上能看出來。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很蠢,他這個蠢是真蠢還是假蠢?(生齊聲:假蠢)哦,裝出來了。這是中國人一直宣揚的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叫——(學生齊答:謙虛)對了,中國人特別宣揚謙虛。所以,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要裝得謙虛,所以有“大智若愚”一說。這個父母很有文化。
師:(出示第6張名字卡片——張瑪麗)來,一起讀。
生:張瑪麗。
師:為什么取這個名字?
生:(議論紛紛)
生1:我想這應(yīng)該是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混血兒。
師:哦,混血兒。
生2:她是一個中國人,出國留學了,一定要取一個英文名。
師:出國留學了。
生3:他的父母在中國,是移民美國后改的名字。
師:有沒有同學認為她就在中國也叫這個名字,行不行?
生:行!(齊聲)
生4:她父母想讓她很美麗,因為“瑪”是“瑪瑙”。
師:可能沒這么復(fù)雜。
生5:因為“瑪麗•居里”是一個科學家,她父母想她像“瑪麗•居里”一樣出名。
師:哦,還有這想法。請坐。
其實這個名字你們想復(fù)雜了。就是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從音譯詞中弄一些到名字中來的。我們在坐的同學中就有一些帶這樣的字,像什么“娜”之類的,如“林燕娜”的“娜”。像這個“張瑪麗”就非常典型了,都是想沾點洋氣。不是有一種說法,說有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比中國的大嗎?其實這是一種崇洋的心理。
師:(出示第7張名字卡片——陶行知)一起讀。
生:陶行知。
師:知道這個人嗎?
生:(議論紛紛,有些同學說知道)
師:是什么人?
生:作家。(議論紛紛地)
師:不對。
生:詩人。
師:不對。你們小學時聽說過(這個人),對不對?
生:是。
師:這是中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教育家,當然他也寫過一些作品,但主要從事教育。
現(xiàn)在我們看一看他的名字,姓陶,名行知。這個難度大一點,大家討論一下。
生:(討論)
生1:“行知”是表示走萬里路,邊走邊學知識。
師:講得不錯。
生2:“行”是行走,就是在知識中漫游。
師:想象很豐富,還有嗎?
生3:他預(yù)測自己會成為教育家。《論語》里有一句話“有一言可終身行之者乎?”所以他想了很多句,那些很有哲理的話。
師:不錯。總之,這個名字有很濃的哲學味道。其實,他的名字就是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取的這個名字。本來他不叫“陶行知”,有一陣字還叫過“陶知行”,后來反復(fù)琢磨,還是覺得“陶行知”好。中國人主張:行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知當然是指一個人掌握的知識。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與自己的行為應(yīng)相互統(tǒng)一。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或者不能在實踐中很好地體現(xiàn)自己學到的知識,那么,“知”、“行”就不能達到辨證的統(tǒng)一,不能達到一種默契,那么,這就不是一種最佳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