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點撥 收放有度
我問:“還有要補充的嗎?”
這時,白雪站起來說:“這不僅是對李甲的報復,也是對社會的報復。因為李甲的行為是社會造成的。李甲原本是愛十娘的,可他迫于父命,迫于封建禮教的壓力,而做出了這樣的負心的行為。她譴責李甲就是在譴責她生活的社會。即使她這次寬恕了李甲,回鄉以后,當她的青春逝去,容顏衰老時,她還是會被遺棄的,其生活的處境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一樣――空守著‘船兒’,或者在‘閨房’中寂寞的死掉。與其身后受辱,不如生前抗爭,展現自己做‘人’的尊嚴。這樣才符合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我說:“是的。杜十娘的死,不僅李甲、孫富要負責任,社會更要負責任。 ‘莫能定其價’的珠寶、十娘美麗的容貌和十娘高貴的靈魂都被毀滅掉了,這是誰之錯?是丑惡的社會,更是造孽的封建禮教。這難道不是一場悲劇嗎?什么是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掉給人看。魯迅先生如是說。”
師生的對話結束了,但是引發的思索并沒有結束。同學們在以“我眼中的杜十娘”為副題的學后記中寫道:
“杜十娘,一座女性的豐碑。”
“杜十娘,為你歡喜為你憂。”
“杜十娘,愛你沒商量。”……
課后,我對這段課例作了反思。主要有兩點啟示:
一、適時處理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在備課時,我準備了許多預設性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研討。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些預設性的問題不適用,問題設計的過大或過難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我就期待著有好的生成性問題出現,作為解決課文重難點的切入口。張玲玲同學適時的發言,使討論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得以進一步深入,師生共同享受討論的樂趣和成果。
二、討論問題要收放有度。由于生成性的問題是隨機性大,老師要適時適勢地加以控制。放,就是要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自由發表意見,陳述自己的想法,并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如在課堂上,學生三方的觀點,放在一起碰撞、交流,使得他們對人物形象――杜十娘的理解更加清晰。收,就是緊緊圍繞中心問題――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劇意義收攏角度,讓學生便于思考,便于發表意見。漫無邊際地討論是無效的勞動。所以,課堂上要注意調控問題的深入和教學的進度,做到收放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