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生的追求
只是為了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找到好讀的精神食糧
不久前,王棟生參與編撰了《現代教師讀本》叢書《人文卷》。《人文卷》分為八個章節,貫穿其中的思想就是——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高貴的氣質、平等的意識。對王棟生而言,這是項有意義的工作——為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作一些努力。
“通過快餐化的閱讀就達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試圖把一些基本理念和精神標桿介紹給教師讀者,至于如何去讀,去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去實踐去貫徹,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編書的過程中,王棟生經常會把要選入其中的名篇讀給學生聽。
他記得給學生讀摩羅的文章《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時,有些學生熱淚盈眶,從中他們看出人對生命的追求,要好好活著,要時刻保持生命的沖動。黃永玉曾經對人說過:“年輕時讀到巴爾蒙特這句詩,蒙著被子大哭一場。”在各地演講時,王棟生把這首詩讀給中學教師聽,許多教師卻沒有反應,一點兒感覺都沒有,這讓他很不能理解。
而提到“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90%以上的老師不知道晏陽初是什么人。書中他特意選編了晏陽初的《在歐美同學會上的講話》,“我一定要讓中學老師知道誰是晏陽初。”
近年在一些地方和同行交流時,他還發現語文教師不讀書的傾向越來越嚴重。每次報告做完,留下一點時間請老師們提問,老師們遞上來的那些條子大部分是打聽高考的。他很疑惑:“難道我們的教學工作除了高考就沒有其他可談的了嗎?”特別是在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骨干教師培訓進修班,按年齡,都是各地的教學中堅,可是除了高考,他們往往就沒有其他感興趣的問題了。“我們應當看到應試教育的泛濫對教師專業發展形成的阻隔。”
“目前中小學教師的人文素養甚至達不到文明社會的一般要求。”王棟生擔心地說。有一則沒公開發表的中學教師讀書的信息,雖然不是很精確,但是有價值。某校教師個人每年人均購書的金額不到15元,而該校教師年收入年均3萬元以上。
叢書主編錢理群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目標提得比較大,其實期待并不高。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套好書,包括經典的和現代的,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找到好讀的精神食糧。”
在為《現代教師讀本》作序時,錢理群寫道:“教師這個職業,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應該是‘學生的健康、健全成長’。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學生放在自己心中’。”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不能致,心向往之
上海《教育參考》主編吳國平是這套叢書的執行主編,在合作的過程中,他與有共同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對“人文素養”取得了共識:“要有獨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識,有強烈的責任與操守。知困而學,知難而進。”他推崇錢理群先生的一句話:現代教師應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不能致,心向往之”。
他說,“教育”是一個大家都習慣的詞。而實際上,大家都在說的教育僅僅是知識的訓練,“古人說‘教書育人’,而今天的教育卻是‘育分育人’。”表面上進了學校就是在實施教育的功能,而實際上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基本的生存狀態是圍繞著分數轉的。
“這種‘教育’是打了引號的,只有‘教’沒有‘育’。只強調傳授知識,而把育人的功能抹滅了。”他擔心這樣只會離真正意義上“對人的重視、關懷、全面發展”越來越遠。
吳國平認為,在所有的事業中,只有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教師沒有理想和信念,是非常可悲的。“在教育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怎么強調教師的作用都不為過。”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的王尚文教授這樣描述“教師人文素養”的現狀:“當前的教師,看大地看得多一些,看天空看得少一些。”他有些擔憂教師人文素養的現狀:教師都注重實用實際,對那些形而上的理念和追求考慮較少。
而王棟生卻被大家一致認為是人文素養的“楷模”,他呼喚更多的教師加入進來: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教師的道德修養都必須高于社會的一般,如果不能保證教師具備這樣的素養,整個社會的發展倫理必然會走向荒謬。”他說,社會分配的不公,無所不在的金錢誘惑,教育領域的種種腐敗,正在腐蝕一個時代的教育,這就需要大批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知識分子來管理教育,教師應該也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以適應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