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第三冊優秀教學反思(四篇)
教學反思一《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在這次的每人一課活動中,聽了屈蓮穎老師講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覺得這節課設計合理,環節比較緊湊,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很值得我學習:
(一)領寫課題,引起學生注意
屈老師講《我要的是葫蘆》開始板書課題時說:“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寫”,接著,學生們認真的伸手寫起來,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而且避免了那些貪玩的學生趁老師板書時作小動作,走思。
(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講到文中第一段小葫蘆長的非常可愛這里時,屈老師引導學生說:“誰種過葫蘆,說一說葫蘆的生長過程。”有個學生說“我種的葫蘆先長出葉子,然后開花,等花謝以后,就結出小葫蘆,這一環節貼近了學生的切實生活,而且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讀前放錄音
在《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屈老師檢查完生字以后,并沒有讓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變換了一下方式,放了錄音,讓學生認真聽,爭取比他讀的更好,聽完后學生們讀書的興趣明顯提高了,并且朗讀效果也不錯。
(四)讀的仔細,聽的認真
在我們講解課文時,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讀的同學讀的挺認真,但聽的同學卻干什么的都有,在屈老師講《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屈老師用了這樣一個手法:“聽讀課文,你認真聽聽,看他那里讀的不正確。這樣,前面提到的情況就解決了,不但讀的更認真了,而且聽的同學聽的更認真,還邊聽邊記挑錯誤。
總之,屈老師講的《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內容新穎,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朗讀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節值得我深思和學習的好課。
教學反思二《送給奶奶的陽光》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送給奶奶的陽光》這一課的教學中,對于識字這一環節,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因為從讀文識字,到帶音認字,到交流識字方式,再到單獨識字,整個體現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理解詞語方面,我通過利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興趣濃厚,而且理解也很到位。
再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立足與學生的學,本著相信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信念,以讀為主線,遵循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的原則,從字、詞、句和口語交際等各個方面,扎扎實實的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總體來說一共有以下幾點:
一、本課教學從疑入手。
在這節課的開頭,學生質疑:“為什么要送給奶奶陽光?”設置懸念,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書,通過研究學生理解到,奶奶因為身體的原因使她非常渴望見到陽光,而且陽光又如此之美,于是鹿兒才產生了送給奶奶陽光的想法。緊接著老師又提出了疑問:“鹿兒送給奶奶的陽光,奶奶收到了嗎?”這個有爭議的,能引發矛盾,也能碰撞出學生思維火花的問題,讓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些疑問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方法靈活巧妙,適度拓展應用。詞語的理解做到了“詞不離句”。如讓學生感情朗讀第三自然段,教師通過“你仿佛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見了什么?”這些問題自然引出“芬芳撲鼻、唧唧喳喳、沐浴、燦爛”等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方法靈活多樣。而所有這些,都是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自然完成的,順暢自然,不露痕跡。
三、讀的訓練目的性強,有層次,感情朗讀指導到位。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美美的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間真情,在讀中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四、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本課結合理解課文內容設計了多次口語交際訓練,也是對文章中心的又一次深刻感悟,可謂一舉多得。
教學反思三《盲人摸象》教學反思
教學了《盲人摸象》這篇課文后,我精心設計了導入語,激發學生的興趣,下面是一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大象嗎?大象是什么樣子的?”
生自由發言。
師:“可是卻有的人說大象像一堵墻,一根柱子,一根棍子,一條繩子,這是為什么呢?就讓我們一起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去尋找答案吧。”
師提出第一次識字要求:“自由朗讀課文,認真讀準每一個字,并把自己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好標記。”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解決不認識的生字。對于小組成員都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老師或等到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時,教師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通過小組合作認識了哪些生字。
師提出第二次識字要求:“你們瞧,在這篇課文我們又遇到了這么多的生字,那你們想不想和他們成為一生的朋友?那下面你就和你小組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哪個同學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記住的生字最多!”
小組長開始組織小組成員合作識字。
師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各小組成員識字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檢查各個層次的同學,掌握全班識字情況,并讓同學互相評價,選出團體冠軍及識字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