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冊優秀教學反思(四篇)
《凡卡》一課教學反思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俄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本單元有兩個訓練重點: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根據文章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自學體會、交流收獲、體會寫法、升華感情、課堂延伸(想象凡卡醒后)。現根據教學情況做以下總結。
一給學生廣闊的空間,任憑學生的思維在文本間馳騁。
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包括書信的內容、回憶的內容和敘述內容三部分。預習時我沒提具體要求,只是告訴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學文。這樣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去感受文本,抓自己感觸最深的內容寫體會。交流過程,學生更是想到哪就說到哪,隨心所欲,暢所欲言。教師自始至終隨學生的思維而動,跟隨學生的發言相機引導、點播。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出現,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引導學生個性地走進文本,在讓他們充分閱讀課文,總體把握文章內容和文章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探討,有利于提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表達的興趣和欲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課上我們班同學對文章理解深入,回答問題積極踴躍
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達到每個學生都會學習的目的。
我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提醒同學歸納總結優秀的學習方法。
比如,生:我從“揪、拖、揍、撈”這些字體會出凡卡很可憐,老板很惡毒。老師馬上發現這一閃光點加以引導:同學們,這種抓住重點字體會文章思想內容的方法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誰也是用這種方法來自學課文的?這時同學們就從課文的其他地方也抓出了許多類似的重點詞。
再如,生:課文寫到爺爺的兩條狗,一直和爺爺守夜,一起睡在大廚房里。而凡卡整天忍受著折磨,所以他說自己連狗都不如,因為狗還能吃飽,還能睡足,還不用挨打,可見凡卡太可憐啦。這時教師抓住契機鼓勵學生說:這個同學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這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方法,希望同學們今后學課文時也能用上這種學習方法。
又如,學生談到爺爺65歲,還給別人守夜時,想到現在我們周圍的老人的生活……由此體會出凡卡爺爺生活很痛苦。這時我就提醒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諸如讀文過程中提問題,依據文白展開合理想象等學習方法我都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強調,并鼓勵學生在今后自學中運用。
三、巧妙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當學生談到爺爺砍圣誕樹這段內容時,有同學提出那時爺爺的生活太快樂啦,又能過節又能逮野兔,難怪凡卡想回到爺爺身邊。面對這種局面,我沒有忙著否決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再次讀這段話,讀后同學們討論討論,看有沒有不同的意見。這樣同學們通過讀書、討論。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剛才的理解是表面現象,是不全面,不準確的。
由此我想到求異思維固然可貴,怎樣既保護這種火花又能將他們引入更高的層面,那就是引導他們繼續潛心讀書,深入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下,自主得出結論。
四、表達方法的合理滲透
在講課時,我著力引導學生分析凡卡在城里所受的苦難,點撥學生體會爺爺在鄉下所過的不是幸福的“幸福”日子,讓學生領悟對比、襯托的寫法。分析凡卡收不到信的原因,抓住“甜蜜的希望”想象凡卡悲慘的命運,體會“暗示”寫法的感染力。我板書的設計也很容易讓學生領悟到這兩種寫作方法的妙處。
另外,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各種讀的訓練,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一節課上交流這么長的文章,分析的不夠深入透徹,怎樣才能把長文章講精、講透。是我下一步應該探索的目標。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索溪峪的自然風光的特點——“野”。在這篇課文的設計上,我根據自身的教學和學生的特點,一改過去傳統的沉悶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了一個集競賽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方案。我設置了三個環節,首先以一則好消息“我們學校要從我們六年級學生中挑選一部分學生到美麗迷人的張家界去旅游”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著乘勢出示第一道闖關題:知識大搜索。要求學生說出張家界的兩到三個著名景點,這道闖關題起到了復習舊知的作用,并為學習張家界索溪峪的景物打下了基礎。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還穿插了兩道闖關題“智力大比拼、才能展示”,“智力大比拼”的設計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展示”則是通過形式各異的讀、畫、寫、說,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展示學生的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語文的熏陶和感染,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語文。這節課后,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進行了反思。從課堂氣氛上看,這些活動起到了較好的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同學們興趣高昂,讀書讀得特別有感情,就連平時不常舉手發言的李家鎵同學都非常積極地舉手發言,他還畫了一幅表現索溪峪風景的山水畫。課后,有幾個同學還余興未盡地拿著自己寫的小詩和畫的畫讓我品評。還有一些同學問我:“老師,我們真的要去張家界旅游嗎?”可見孩子們的積極性有多高,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學不會的知識嗎?看來,新穎的授課方式讓孩子們這節課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