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中再現雄偉壯麗——《參觀人民大會堂》教學反思
《語言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對遠離兒童視野的教學內容要盡量重組、延伸、銜接到兒童生活的世界中去,將靜態的教學材料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我們的語言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而激活語言、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的最佳方法之一應是欣賞,因為欣賞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教學材料《參觀人民大會堂》中通過語言魅力所呈現的雄偉壯麗的建筑物,遠離學生實際特別是農村學生的生活視野,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各種激趣的情境,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情趣和欲望,讓學生用喜歡的心態、欣賞的目光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讓教學目標在具有獨創性的學習中、個性化的學習中順利地達成。《參觀人民大會堂》是九年義務教育大修訂版教材小語第六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按照參觀的順序,抓住主要景物特點,用樸素大方而又不失精妙魅力的語言,呈現了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結合教材特點,適當彩“在欣賞畫面中入景,在欣賞語言文字中玩味,在欣賞寫作技巧中生情”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斷的欣賞中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能力。
一、欣賞畫面,豐富表象,激發探究欲望
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是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給靜態的學習材料賦予生命,讓鮮活的學習個體與之進行對白,進行碰撞,生成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依據這一理念:
1、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人民大會堂的住處材料(文字、圖片、曲譜……)并說明信息來源和自己初步的感受,形成第一表象。
2、上課伊始,學生看大屏幕,欣賞四組畫面。(第一組是書上第一幅插圖,用動感來表現國徽的閃閃發光;第二組是書上第二幅插圖,用動感來表現燈光的燦爛;第三組是宴會廳,用慢鏡頭展示宴會廳的寬敞;第四組是以各省名稱命名的33個會議廳,用不同顏色特別展示地方特色。)邊欣賞、邊結合課外收集的信息材料,想想自己有哪些感受或者發現,形成第二表象,生成自我語言表達自我的感受或發現。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展示。[相關鏈接:傳統的教法,讓學生觀看插圖,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勾畫出表現雄偉壯麗的詞句在全班交流,在教材本身內打圈子。而今的教法是給靜態的學習內容注入生命,讓其變得鮮活,讓學生在欣賞鮮活的景物中初步的表象,自覺形成樂學、會學的學習習慣。]
3、教師導語:哦,同學們有這么多的感受,這么多的發現,我——你們的學習伙伴也被感動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躍然于紙上的呢?(用這句話過渡到教學的第二個層面)
二、欣賞語言,感受雄偉壯麗
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從做中學”,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都是強調讓學生在自主的實際操作中和活動中獲得體驗,獲得終身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
1、個性朗讀,自主欣賞,感情質疑
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發展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是每位教學工作者應盡的責任。根據不同的課型特點,確定不同的學生自主活動的內容。
1)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材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輕聲讀、大聲讀)讀課文,閱讀的要求逐漸提高。讀第一遍,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想辦法來解決,然后多讀幾遍;讀第二遍,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我”都參觀了哪些地方;讀第二遍,思考“我”參觀的這些地方各自有哪些特點?用喜歡的符號表示;讀第四遍,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段并寫上旁注,說明為什么喜歡;讀第五遍,提出自己通過努力但沒能解決的問題。[相關鏈接: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傳統的教法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內容,教師板書生字、詞,進行讀認寫,然后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的什么?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而今讓學生在不同要求的個性化朗讀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帶著問題走進教材,帶著結果走出教材。以讀代講,以思代問,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老師引導、點撥,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時地鼓勵,縮小班級中個體兩極分化的現象。]
2)同學們,剛才呀,老師收到好多的寶貝喲!(即學生讀書的收獲,讀懂的東西和未讀的問題。)你們想知道這些寶貝是什么嗎?那就請你們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交流交流,待會兒來就知道答案了。(引言過渡到第二個教學小環節)
2、合作欣賞,感悟語言的表現力
1)對讀課文,你讀我聽,我讀你聽,并進行評析,爭取把課文讀得有感情,讀出語言的表現力。
2)人人發言,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發現不懂的問題,努力地使自己的語言更流暢。
3)討論解決問題。各組員提出不懂的問題,相互幫助解決,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
4)學習組長做好問題記載。(通過合作,討論在課前收集的資料的幫助下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有多離譜,只要是學生思考后提出的,老師都要鼓勵,只不過要逐步引向提問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5)提出該小組最喜歡的段落,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又是怎能樣讀懂這段話的。(落實到精妙詞句上并寫好旁注,感悟語言的表現力。)[相關鏈接: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提出出問題,組員七嘴八舌,沒有自讀自悟為合作的前提,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一盤散沙,沒有集體意識,合作交流最關注的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講臺出成了教師的金寶地。而今的教學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有一定感悟并形成表象的前提下進入小組合作學習,并且讓學習組長做好問題記載并提出合作學習的任務。組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對各成員承擔的任務既有加工又有評估,同時又有老師的參與,老師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討論的焦點,合作的進程和效果,確定引導點撥的重點,以便隨時調控課堂,讓學生在不斷地矛盾與沖突中掌握獲取新知的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