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冊優秀教學反思(四篇)
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的 感悟能力——《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教學反思
一、《高大的皂莢樹》的“一句三用”教法
《高大的皂莢樹》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通過對皂莢樹的形態和它一年四季給同學們帶來方便的描寫,贊美了皂莢樹那種“犧牲自己,甘心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崇高精神,從而讓學生領悟:默默為他人奉獻而不求索取是一種美德,做人理應如此。教學這篇課文,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言訓練?我采用了“一句三用”的教法,即先向學生出示一個句式:“( ),我們( ),皂莢樹卻( )”,然后,運用這個句式,對學生進行三種語言訓練。教學活動證實,這種“一句三用”的教法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語感、抒情表意方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了解皂莢樹四季的功用,訓練學生概括每一段主要意思的能力。
課文第二部分是全文重點,初讀后,學生即發現這部分是按一年四季的順序敘述的,而且對每個季節的敘述大致相仿,怎樣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呢?學生邊讀邊想,很快歸納出第5自然段的意思:“春天,我們在樹下做游戲,皂莢樹為大家遮雨。”我當即在黑板上寫下:“( ),我們( ),皂莢樹卻( )。”啟發學生:其它幾段的意思是否都可用這樣的句式來概括?要求內容準確,用詞簡練。學法指點使學生很快就概括出意思,對課文有了較全面和準確的了解。
二用:認識皂莢樹的高大形象,豐富學生語言。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皂莢樹對別人做出的普通卻又不凡的貢獻,透過平實通俗的語言感受皂莢樹形象的高大,我指導學生細讀課文,通過看圖理解重點詞語,如“暴烈的太陽”“星星點點的光”“用水一洗,就又白白凈凈”“滿是土,滿是泥”“又清清爽爽”等,在比較、揣摩中反復體會,并有情感的朗讀。然后,我再次出示剛才用過的句式,要求抓住皂莢樹的形象發揮想象,充分闡述自己的想法,用詞用句準確、生動。這一來學生根據感知的課文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紛紛進行看句說話——
(夏天),我們(感到格外的涼爽,汗珠再也不往下滴),皂莢樹卻(默不作聲地頂著烈日,葉子被曬耷了了,樹皮也曬干了)。
(夏天),我們(像受到保護的孩子,快樂地活動,開心地做游戲),皂莢樹卻(頂著烈日,仿佛一位慈祥的母親,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太陽無情的光,給孩子留下陰涼)。
三用:贊樹的崇高精神,明做人的道理,讓學生抒情表意。
豐富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頭腦中的皂莢樹的形象漸趨豐滿、高大,并為皂莢樹的崇高精神所感動,從而受到啟迪:做人不也應當這樣嗎?為了他人的快樂與幸福而默默奉獻,不求回報。我乘學生動情時刻,問:此時,同學們一定有心里話要對皂莢樹說吧?于是,我將句子梢作改動,第三次出示:“(一年四季),我們( ),你卻( )!”學生借此句式抒情表意:“一年四季,我們天天都能那么開心地游戲、活動,你卻為此付出了那么多,我們打心眼里感謝你!”“一年四季,我們不用為雨雪、炎熱發愁,你卻為我們用身體擋嚴寒、遮風雨,我們一定要像你一樣,為了別人的幸福盡自己的所能。”
二、投石激浪,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比喻恰當的妙處。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比喻句的作用,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把‘皂莢樹’比作‘一頂巨大的綠色的帳篷’,卻不把它比作‘一把巨大的綠絨大傘’呢?”聽了這一問題,教室里頓時靜默了,看來問題還挺有難度。于是,我提議:“哪位同學上來畫畫‘帳篷’和‘大傘’?”話音剛落,十幾只手舉得高高的。
在學生畫好大傘后,我問:“‘帳篷’和‘大傘’有什么區別?”這似像非像的圖形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為解決難題打開了思路。頓時,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解釋:“‘帳篷’比‘大傘’大,下雨時在帳篷里一點也淋不著,在大雨傘下雨水會飄進來。作者講‘春天,下小雨啦。皂莢樹為我們遮擋著,雨滴就不會很快掉下來……’所以,作者把皂莢樹比作‘巨大的綠色帳篷’更準確。”又有學生說:“操場那么小,大約三十步見方。皂莢樹那么茂盛,它的樹葉差不多可以陰蓋住整個小操場。如果把皂莢樹比作‘綠絨大傘’,就不如比作‘巨大的綠色帳篷’那樣顯得它茂盛。”
就這樣,一個大膽的質疑也給教學注入了活力。
讓學生享受自由而快樂的教學
羅杰斯曾說過:“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因此,好的教學必定是自由的創造,而自由的創造必定會享受歡樂。我們非常需要自由而歡樂的教學,需要讓教學成為一種享受。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想結和自己的教學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