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語言的幾種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是呀,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在創作時,不管選取什么題材,也不管選取什么形式,他們都著力抒發著內心的情感,表達著內心的體驗。因此,閱讀的過程就是追溯、探究和構建作者的寫作意圖的過程,是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情意的過程。如何讓學生知曉呢?因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用一些方法感悟語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最愛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種。一、讓學生在想象中感悟
作者、文本、讀者是構成閱讀交流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從作者角度看,文本寄寓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是情志所托。因此,教師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引導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等,通過想象去感受作者對事、對物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相撞產生火花,從而感悟到文章的語言中的內涵。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教學開始,教師提出:現在我國為支持體育和福利事業,好多地方都在搞買彩票中大獎活動。當你抓到大獎時,會怎么樣?不用言表 ,學生勘定都會說 很高興。那作者的父親為什么不高興呢?大家想象一下有可能是……學生眾說紛紜,再聯系課文說說為什么。這樣把握契機適時點撥,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思維激活了, 想象豐富,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涵。
二、讀寫結合感悟語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地采取隨堂練筆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如教學《曼谷的小象》從小象為汽車洗澡一部分,有些學生不難從這里理解到小象的乖巧,問題是學生從哪里體會到,這時紙鷂教室稍加引導,咱們好多同學都養過小動物,那么你是怎樣讓小動物聽你指揮的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就會抓住一些動作詞語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描述小動物是如何受他們指揮有什么表現。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自由寫一寫。 這樣練筆會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小象的聰明乖巧又練習了寫作。學生通過對文字符號的解讀‘不但還原文本,還加入了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使文本實現了它的價值。
三、 在比較品評中感悟語言
人們常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語言運用的精妙處,品評語言的意緒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老舍先生寫的《貓》有這樣一句話“,在我寫作的時候,貓有時會跳上桌來在我的草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時教師再出示另一個句子“在我寫作的時候,貓會跳上桌來踩幾個腳印。”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句子背后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頓時感悟老舍先生那份愛貓之情。
正像人們說的那樣,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總之,感悟語言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用心去做,你會發現感悟的方法會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