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作品中的語言美
語文學科的審美內容首推語言美,引導學生學習、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的語言材料,借鑒前人創造美的經驗、美的語言、美的表現手法,是美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漢語言在發音、構詞、造句、修辭、語調、節奏、韻律等方面都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審美價值。尤其是詩詞與散文的語言,更是經過仔細推敲,反復錘煉的精品。鄭愁予的《錯誤》清新婉約,意境優美。但要學生很好理解這首詩的美還真非易事。故可以引導學生先感受這首詩的音韻。“開落的蓮花”倒裝為“蓮花的開落”有何差異?(明確:后者押韻、新鮮、強調的主體不一樣)“小小的”兩次重復又有什么美感?(明確:輕盈柔美的韻律)。“向晚”“緊掩”這動態的詞語倒裝后又有什么變化?(明確:化板為活,加強了語言的變化)。
感受好詩歌的音韻美后,引導學生鑒賞詩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的“你”是一個丈夫常年在外奔波的深閨思婦,她的內心何以就象“小小的寂寞的城”呢?又何以象“青石的街道向晚”呢? 這里用寬廣的城、傍晚的青石街道比喻思婦之心,有何用意?學生腦中有了城和青石街的形象后,便能猜出:城比思婦之心,可見其內心豐富多彩,以青石街作比更見其心灰色沉重、古典;而后一個比喻“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學生同理猜出:思婦內向、敏感。疏通此難點后,要求學生用想象將全詩連綴書寫成文, 學生在此基礎上要鑒賞那流傳甚廣的名 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所傳遞的美感就容易了。
朱自清的美文名篇《荷塘夜色》,語言很美,有的運用修辭,有的用詞精當,因此可讓學生先找出課文中運用辭格的句子,學生分別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后,教師可對其中比較特別的比喻句做些點撥,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此引出通感的修辭格,對這種學生剛接觸的修辭格可多舉一些例子,使學生體會這種修辭手法將難以描摹的感覺具體化的美妙。
本文運用疊詞的地方多達二十處,可在朗讀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試去掉重疊的部分,進行對比感受分析(刪除法),學生通過以上活動就可感覺到:使用疊詞,可更傳神地表現事物的特征和姿態,同時還使行文輕緩舒徐。另外對文中出現的一些精當的動詞,可引導學生用替換法品析,例如“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若換成“照”效果如何?通過對這兩字意義的辨析、想象,大多數學生能理解用“ 瀉”字能使月光更具動感美。
教材大多是由漢語言文字組成的聲情并茂的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些優美的語言或對其進行想象改寫,他們自然會沉浸在美的藝術境界中。要使學生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引領學生品味文章本身的語言美,帶領學生“披文以入情”,那種離開篇章架空地講美育,或撇開美育而孤立地講字詞句篇,都是不符合語文課的美育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