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性子急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幼兒早教指導)
5. 缺乏生活自理經(jīng)驗:大人保護過度及父母過度代勞,這類型孩子因為實作經(jīng)驗少,一旦要獨立做事時,就容易顯得笨手笨腳、慢吞吞。
此外,父母個性太急而主觀認定孩子拖拖拉拉;從小讓孩子過度自由,孩子習慣不動手不動腦做事,造成凡事懶散、拖延的不良習慣;或者孩子對該做的事缺乏興趣或覺得困難,只要遇到?jīng)]興趣的事就用“拖”來逃避;這些情況則屬于有意拖延。
學習篇:急慢之間的教養(yǎng)哲學
“急”父母必修“慢”教學
你也是一天當中多次說著“快一點”這類催促語言的父母嗎?請你想一想,為什么會需要催促孩子?催促往往是時間緊迫的意思,是孩子的時間不夠,還是大人的時間不夠?而且孩子有因為你的催促而快一點,或者更快學會一件事了嗎?如果沒有,為何還要不厭其煩的繼續(xù)催趕呢?
換句話對孩子說吧!“慢慢來,我等你。”這句話說起來不難,也請家長實際試著這么做。放慢你的思緒與腳步,給孩子多一點學習與玩樂的時間,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與實踐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并從中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及無價的快樂。
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zhì)與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有他自己獨特的特質(zhì),我們稱之為“氣質(zhì)”。每個父母都應該培養(yǎng)對孩子的敏感度,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先天氣質(zhì),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沒有理由的“慢”,那很可能他先天就是所謂的“慢郎中”;或許他的大腦思考比別人要多一些時間,或許他在思考時會比別人想得更多,或許他需要一定成度的喘息才能做出反應,這些都需要父母的了解與包容。親子教育
此外,孩子有個別差異,發(fā)展快慢各有不同,而根據(jù)0~6歲嬰幼兒發(fā)展歷程來看孩子大約在2歲前后,是獨立自主性最強的時期。這時期的孩子比較自我,會很想自己把事情做好,例如想自己穿鞋、穿衣服等,此時父母若不給機會或是足夠的時間學習與練習,那么孩子日后可能會干脆要你幫他穿,因為你總是嫌他做得慢、做得不好。
事有輕重緩急,若是在有時間性的情況下,像是上學、搭高鐵、看表演等事情,就要事先提醒他避免遲到;而若非緊急事件,例如吃飯、洗澡等,不妨就讓孩子自在輕松些,父母可以不用催促他,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和孩子之間維持良好的互動,不要讓親子關系因催趕、怒罵變得緊張兮兮。
執(zhí)行篇:不疾不徐10點學習
刺激感覺動作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1.掌握0~6歲的關鍵期:孩子0~6歲之間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觀知覺的發(fā)展良好與否,是他將來各方面認知學習是否良好的重要基礎。所以父母在這段時期,應提供適當?shù)幕顒涌臻g和機會,來協(xié)助孩子的感官知覺及動作連結發(fā)展。
2.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習慣常規(guī)養(yǎng)成從小開始,父母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樣,例如吃飯前要先洗手、睡覺前一定要刷牙、起床后將棉被折好、不邊看電視邊吃飯、玩具玩完歸定位…,讓孩子學習你的好規(guī)矩。
3. 給予生活自理的機會:從學齡前開始,就要依孩子的年紀與能力,讓他學習打理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家長要適當鼓勵并教導孩子自己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