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背景下語文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02級中文本科(1)班 黃月旋
學號:A0211007
內容提要:本文立足語文課改實踐,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闡述在教學過程 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
我們教師要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地調整培養人才的方式,不斷地探討新的教育途徑。在此,根據語文新教材的特點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談談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一、 自主學習
1.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動機
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心態,并將其轉化為內在學習的“自我需要”。記得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讓學生初步學習課文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問題:“請同學們認真看課文的插圖,那位光著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為何光著身子?因為他很窮買不起衣服,還是他正在進行泳裝表演呢?”剛說完,同學們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學舉手回答問題,都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并且理解得相當準確。創設這個問題,雖簡單,卻猶如一粒“開心糖”,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2. 利用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創造機會
“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的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活動,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使學生主動、積極、愉快地去學習,從而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極好地創造自主學習的動機。在上《理想》一課時,可采用由教師引導、設計,學生自主參與的形式。該文是一首哲理詩,可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自身的體會來加強理解。可以這樣導入 ——“理想”在詞典上的解釋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或是對未來的設想。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理想。今天請一位同學充當老師的角色來主持課堂,讓在座的同學包括“我”在內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同學們看到老師和他們一樣坐在講臺下,身心放松了許多,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輕松。這時,許多同學會要求老師也談談自己的理想。根據實際情況,教師可適當補充、小結或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比如:“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但美好愿望能很輕松、順利地實現嗎?詩人所說的“理想”是什么樣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生快樂嗎?從而在良好的師生互動活動中不斷解決問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采用形式多樣的教法,維持動機
形式多樣的教法才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中學語文文章體裁較多,可以因文設計教法。①內容淺近、故事性強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皇帝的新裝》、《寓言四則》等可指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練習朗讀和對話,來體現人物的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②科學性較強的文章,如《化石吟》、《看云識天氣》等,則可讓學生認真閱讀,提前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補充,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③想像力極為豐富的文章,如《郭沫若詩兩首》、《女媧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教師可提出一些能夠喚起學生豐富想像力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話描述《郭沫若詩兩首》里的想像世界等。
二、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合作學習應有節制,不能為合作而合作。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合作的形式應多樣化、合理化。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1. 主題要鮮明,目的要明確
主題鮮明,目的明確,這樣,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會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會加倍努力,小組成員之間會保持一種和諧的伙伴關系,從而在學習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樣的合作學習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務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 要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選擇一些具有合作價值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時,我們要讓學生明確每次合作的時間限制,既要保證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活動,又要限制某些與話題無關的無休止的爭吵。如《理想》一文中“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對于這兩句話的理解,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體會,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師可適當介入,并明確給出的時限。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也有利于督促學生積極參與本組的學習活動。
3. 合作的形式要得當
要根據語文學科具體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甚至家庭情況、社會背景及個人的性格、脾氣等的差異來決定合作的形式,可由兩個人組成小組,也可由四個人組成,或將一個班級分成較大的幾個小組。如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背誦,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倆倆成組(即同桌成組),可相互檢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對于具有辯論性質的話題,可由四個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組成一組,這樣有利于問題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達并最終解決問題。
4. 適當評價
合作學習一般不需要正規的測評,但適時適當的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同學間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揚法、分組記憶法、最佳成員評比法等等。這樣,也有利于小組成員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三、 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應是指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從社會和自身的學習生活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能促進學生發現和解決未發現和未解決的問題,最終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
1. 提出疑難問題或啟動審美情感,激發興趣
在教授科學知識性較強的文章如《看云識天氣》時,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同學們,文章的內容你們都弄懂了嗎?文中‘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把老師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問題一出,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2.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相關資料,深入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思考研究、查閱資料,進而解決問題并最終形成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 中,當發現通過學生思考還難以解決問題時,就要引導他們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深入思考研究,進而最終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綠色蟈蟈》一文時,可據此給學生提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昆蟲的名稱,并試著讓學生介紹它們的外部特征、生活習性等;若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解決,可引導他們找法布爾的《昆蟲記》進行課外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
3. 激發想像力,調動創新思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學生的想像力,調動創新思維,積極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如給《寓言四則》中的《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得到充分調動,想像力也會得到極大激發。可以說,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的學習方式應是有創新,也有繼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接受學習。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特征的接受性學習,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技能,并不必然導致學習過程的枯燥與機械——也許在課文中有許多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運用接受性學習的方式更為有效。但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必須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朱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
2、《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人民教育》2004年7、8、9期
4、《中國教育報》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