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師生溝通心理的解讀
甌海區中小學德育論文參評稿 |
內容摘要:改善師生溝通方式是新課程實施的切入點,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中要學會把握溝通的心理特征。溝通分析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狀態包括兒童狀態、成人狀態和家長狀態。本文主要是從四個案例中解讀師生溝通心理,從案例分析中,我們進行師生溝通心理的反思和重建。在走進新課程后,定然會有燦爛的、亮麗的教學風景線出現在我們眼前。
關鍵詞:新課程 心理 解讀 兒童狀態 成人狀態 家長狀態 師生溝通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缺少了教師忠實地實施課程改革的理念于行動中,一切都是空話。新課程實施的切入點是師生溝通方式的改善,即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這樣說,師生溝通方式決定了學生心目中學校的內涵。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代初中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師生交往也日趨復雜,現在的學生已不再把老師的話當“圣旨”,他們不僅要考慮老師的話是否正確,還會考慮在心理上能否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中要學會把握溝通的心理特征。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論是美國人伯恩(Eric Berne)于1957年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狀態一般由兒童狀態(Child ego state)、成人狀態(Adult ego state)和家長狀態(Parent ego state)三部分所構成,而且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的身上交互存在著,這三者的特點是:
兒童狀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由于童年經歷而形成的情感體驗。兒童狀態的積極方面是能夠與人友好合作,具有靈活性、想像力、創造性和樂觀精神;消極的方面是做事缺乏責任心,對別人有比較強的依賴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賞,不能主動去關心別人。
成人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是做事有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它的積極方面是做事有責任心、有理智、尊重別人。
家長狀態表現出來的是保護、控制、呵護、批評或指導傾向,它的積極方面是做個有原則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夠關心愛護別人,具有服務精神和獻身精神等;消極方面是會過分指責別人,對別人強求,禁忌多,傾向于懲罰別人,對別人過于庇護,有恩賜和特權觀念等。
案例一
背景:學校對所有預備團員進行全面考核,預備團員們在團支部的號召下,對學校各衛生死角進行大掃除。但某學生放學后推著自行車匆忙離開學校。第二天,她主動找到了班主任。
學生(低著頭):我昨天大掃除沒參加,是因為我自行車壞了,我想早點把它修好騎回家。
老師(鄭重的神態):真不湊巧,昨天是對預備團員考查的最后一天。
這是一個隱藏溝通的案例,所謂隱藏溝通是指包含了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訊息同時從一個或兩個自我傳遞到其他兩個自我。隱藏溝通表達的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層次的訊息,隱藏的則是一個隱蔽的心理層次的訊息,隱藏溝通的結果是由心理層次訊息所決定的,而不是由口頭的社會層次的訊息所決定的。
在案例一中,“我昨天大掃除沒參加,是因為我自行車壞了,我想早點把它修好騎回家”和“真不湊巧,昨天是對預備團員考查的最后一天”,作為社會層次的訊息,都是從成人狀態指向對方的成人狀態。但是,學生的話所隱藏的心理層次的訊息是“我是個不遵守學校紀律的學生,昨天,我做錯了,請處罰我吧”。這是兒童狀態指向老師的家長狀態。老師的回答所隱藏的心理層次的訊息是“對,你是個自私的、不守紀律的學生,我這就處罰你”。這是從家長狀態指向學生的兒童狀態。從社會層次上來看,師生的對話屬于互補溝通,可從心理層次上來看,他們的對話則屬于交錯溝通,這種社會層次的訊息與心理層次的訊息的不一致,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戰術。
社會層次的訊息,人們通過語言就可以了解,但心理層次的訊息則更需要從非語言的方面來分析,如語氣、聲調、手勢、姿勢或面部表情等。事實上,每一次溝通都包含有社會層次的訊息和心理層次的訊息,只是在隱藏溝通里,這種心理層次的訊息與社會層次的訊息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案例一中,語言所傳遞的訊息的不一致性,對師生雙方的溝通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了師生的進一步溝通,因此這是一個不成功的案例。
案例二
背景:期末考試結束后,某同學知道自己考得不理想,但心里還是很想盡早知道自己的成績,猶豫再三,他來到班主任的辦辦室。
學生:老師,我這次考試的成績怎么樣?
老師:不是很理想,具體情況你可以自己看一下,不過老師還是希望能夠聽到你的解釋。
這是一個成功的互補溝通,所謂互補溝通是指刺激的指向和反應的來源都在同一自我狀態,回答也是指向發出刺激的那個自我狀態的一種溝通方式。這個溝通一般是在自然順暢下進行,雙方對彼此的期待也配合得很好。溝通的雙方只要能夠保持互補,就可以永遠地繼續下去,或進行到不想繼續這個話題為止。
在案例二中,學生以成人狀態指向老師的成人狀態,而且學生的話也帶有探索性的,體現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老師同樣以成人的狀態指向學生的成人狀態,形成一種互補溝通,從而保持了師生溝通的順暢進行。當然,接下去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解釋說明他的學習情況,老師也可以就此向學生提出一些建議和要求,甚至還可提出一些勸告或批評,這些也都是成人狀態的表現,也能保持溝通的持續發展。
在與初中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提倡使用成人狀態——成人狀態的方式進行互補溝通,這樣,不僅能夠體現出師生間的相互尊重,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學會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問題。當然,如果老師和兒童都扮演兒童的角色,以兒童狀態——兒童狀態的方式進行互補溝通,雖然也能夠保持一定的溝通,但是,這對于初中生說來是不適合的,因為它會永遠使初中生處于兒童的自我狀態而影響他們的成長。
案例三
背景:某學生雖經多次努力,學習成績依然沒大的進步,甚至有時會倒退,因而對自己的學習逐漸失去信心。
學生:老師,我的學習成績這么差,還會有希望嗎?我該怎么辦呢?
老師:你唱歌、書法不是挺出色嗎?你同樣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學生的話帶有探索性,想詢問老師有無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績,期望著老師能夠幫助他(她)將心理負擔釋放。老師以成人狀態(認為學生很有能力,相信學生。)對學生的成人狀態(我該怎么辦?),改變了溝通的自我狀態,這種溝通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這也是學生所期望的,因而老師與學生的交往又得以繼續下去。自然而然,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了興趣。相反,在案倒三中,老師如果以家長狀態對學生的兒童狀態(認為自己沒有可能提高成績)進行互補溝通,說“不要輕視自己,你一定要找到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這不僅不能讓學生從老師那兒得到他所期望的心理釋放,相反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從而影響雙方的進一步溝通。
案例四
背景:上課時,一位女學生自告奮勇,很有感情地朗讀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老師:你朗誦時有些詞讀錯了。請別的同學指出來(毫無表揚的意思)
學生: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想:我下次再也不當眾出丑了。)
這是一個不成功的交錯溝通。所謂交錯溝通是指當刺激的指向和反應的來源處在不同的自我狀態,回答的指向可能是發自刺激的那個自我狀態,也有可能不是。在案例四中,老師以家長狀態指向學生的兒童狀態,學生需要表揚,這就與學生的自我狀態形成交叉。學生自告奮勇,朗誦詩歌,是想表現一下,得到老師的贊賞,可老師卻極力指出她的不足,大大打擊了她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師生溝通往往被堵塞,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案例四中,由于回應對刺激表現出非預期中的反應,引發不適當的自我狀態,從而使溝通交錯而中斷。但是,并非交錯溝通都不好。學生有時可以會受困在一種無效的互補溝通模式中,此時如果能改變一下自我狀態或引導到另一個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產生,那么,也會引發出一個新的期望來面對問題。假如此案例中老師對學生說:“你朗誦得很有感情,值得老師和大家學習,但朗誦時還要注意讀音要準。這樣那位女學生就會欣然接受老師的意見,就會改正朗誦時的不足之處,進行再一次朗誦,最后她會衷心地說:“謝謝老師的教誨。”于是就會使下次的溝通向著有益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徹底改善不良的、有礙于學生發展的師生溝通方式,良好的師生溝通方式就像一條紐帶,把教師和學生緊緊地聯在一起,只要教師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去接近學生,真正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一條心與心搭出的美麗彩虹!從改善師生溝通方式入手走進新課程,定然會有燦爛的、亮麗的教學風景線出現在我們眼前,教師之于學生宜先益友,而后再良師,因為只有朋友式的平易近人、相濡以沫、肝膽相照,才給人以安全感和依賴感,才有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主要參考文獻:
①《整體構建德育體系》教育科學出版社 詹萬生主編
2002年3月版
②《教育藝術》 2004年5月版
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2月版
④《上海教育科研》 200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