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淺議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
2005年度安徽省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隨機應變
——淺議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
馬鞍山當涂博望中學 夏鑫
一節課正在進行中,突然一個不愉快的小插曲發生了,怎么辦?是停下來,還是繼續上課呢?這得隨機應變。即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應根據事件的性質區別對待。
課堂偶發事件就發生的原因和方式而言,可分為隨意性事件和潛發性事件。如學生打架斗毆、發生口角、突然逃學、群體罷課、蓄意搗亂、起哄生事、辱罵教工等等,往往是個人之間矛盾發展到白熱化程度,或由于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教學品味庸俗低劣,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客觀需求,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結出的苦果,就屬于潛發性事件。而像學生在課堂上突然發病,小鳥闖入課堂、冰雹打碎玻璃等,是由于客觀原因導致而非人為蓄意操作造成,就屬于隨意性事件。而就當事人的動機和目的而言,也可分為品德性事件和非品德性事件。
特殊事例暫且不說,就一般情況而言,我認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本人應勇于展開自我批評。
任課教師應當勇于承擔責任,先從自身查起。自省在教學內容安排、環節銜接、組織管理方面是否存在漏洞或過失,已發生的事件與自己有多大的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正人先正己、及時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甚至向學生公開道歉。對專業性知識問題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不能因為怕丟面子失威信,而將似是而非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誠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往往能取得學生的諒解和信賴,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這種自查、自省自糾的方法,能較好地處理由于教師儀表不整,舉例不當、講述含混、知識錯誤等原因引發的課堂偶發事件,是擺脫信任危機走出尷尬境地的有效途徑。任何專橫無理、壓制民主、把是非和責任推給學生的作法,必然會招致學生的暗中抵制或公開對立。
其次要善于發掘偶發事件的積極意義。
生活的紛繁復雜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我們不可能靠祈禱使自己的課堂永遠吉日普照。作為課堂主要負責人,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寬容大度的心態。如處理日常教學內容一樣,慎重界定事件的類別和性質,辯證科學地認識這些不期而遇的課堂“插曲”,或許能有驚人的發現——某些事不僅不算壞,還有積極上進的教育意義可挖掘。若能將事件巧妙引向對課堂教學有利,對保護學生自尊心、增進師生情感有益,對表現學生閃光點、激發其學習熱情有功的方面、就可實現偶發事件與教育教學相互補益的完美功效,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與此同時,還要做好事后的教育工作,不能給學生留下陰影。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澄清是非、化解矛盾、分擔責任,更重要的是為了教育當事人,使其認識到出現過錯的真正原因。對情節嚴重、性質惡劣、影響很壞的事件,還應該使當事人明白其行為對個人、他人、家庭、班級、學校、社會帶來的危害,以及發展成違法犯罪后,必須承擔的經濟和法律責任。某些事件在班級會產生負面影響,集體輿論對是非曲直可能有不正確的導向,教師還需要用現成的實例對其他學生進行說服教育。
再次就是爭取天時、地利、人和。
不要在情況不明、是非混淆的情況下倉促處理事件,急躁和武斷往往會把事情搞砸。為了盡可能減少對教學活動的沖擊和對師生彼此的傷害,宜對當事人先行安撫,通過課后調查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再謹慎處理不晚。即便對產生的原因已經查清,但因當事人當時情緒很沖動、自尊心極強、怕丟面子等原因,也許會根本就聽不進教師的批評教育。如果采取先放一放的辦法,等過幾天換個場合、換個口氣進行“冷處理”,效果要好得多。
當然能勤于鉆研教育教學規律,做到未雨綢繆那是最好了。
善于處理偶發事件只有和積極預防相結合,才能顯示出更大的教育功效。只要善于積累、整理、總結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性,就不難看出許多類型的事件在處理上還是有章可循的。凡是教學水平高、德育工作扎實、事件處理徹底的教師,其課堂上再出事的可能性就小。凡是注意觀察學生、研究其個性喜好的教師,其學生在課堂上生事的可能性也小得多。
所以為了有效預防課堂偶發事件,教師應該如同備課一樣注意做好一些日常工作。如上課前檢查儀表是否整潔,各種用具是否齊備。在運動會等大型集體活動及節假日前,應對以往曾引發過不良事件的種種言行舉措,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并加以落實。掌握調皮學生的行為習慣、交際范圍、家庭狀況、思想動態等,對有過矛盾沖突的學生要盡早幫助他們認識各自錯誤,化解矛盾,使雙方關系正常化。對因病殘等原因而行為反常、性格怪僻的學生,宜倍加關心,關注其心理健康。有少數民族學生的課堂,講解舉例要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民族傳統,以防有口無心引發民族矛盾。對處在青春期的學生進行一定的性知識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人生理想,預防早戀紛擾。對學生經常進行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并通過組織豐富的集體活動把學生們組織起來,把班集體建設成一個大熔爐,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懷。如果人人都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那么追求知識和文明、崇尚理性和德性就會成為主流,從而對各種不良事態產生“抗體”,想借機生事茍且蒙混的念頭就失去了市場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