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景與興趣的運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升華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論述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創設情景,營造語文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關鍵詞: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常發現初一學生大多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較濃,上課比較積極,成績也較好.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有人掉隊,甚至到了最后,部分學生放棄了語文,成了語文學習的失敗者。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很為他們心痛,究其原因,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是根本所在。古語云:"學無趣無所謂學。[1]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把趣味歸還給學習。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升華呢?恰當的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可以說是一種辦法。 [2] 所謂的情景,指的是語言的環境或語言發生的情景, 它揭示了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景進行課堂教學,就是要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潛在的智能,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讓學生圍繞所提供的情景進行大量而快速的聽、說、讀、寫、思訓練,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 的主人,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優化教學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而有針對性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領會、評析、從而大大提高了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效。而努力營造語文學習的氛圍,能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使興趣深化,并產生較高的動力效能,以達到較高的興趣發展水平,最終使學習興趣成為自我的高級精神需求,從而轉化為強烈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在情景中朗讀
朗讀是初中語文學習中的最基本的一種閱讀方式,是語文學習的物質外殼,是學好初中語文學基礎,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朗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感情朗讀又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而進行的,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時感情朗讀又反作用于課文的理解,當學生能夠把本來毫無生氣的文字符號通過朗讀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則說明已經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調。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有許多學生不愿張口,或張口就錯,這樣的朗讀是不能滿足初中語文學習的需要的。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有趣的課堂氣氛,創造靈活多樣的朗讀情景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
1、演讀配合
所謂“演讀配合”其一就是要邊讀邊演,通過表演簡單的舞蹈、舞臺動作,讓學生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體會,以達到感情朗讀的效果,一般適用于簡短的詩歌,即《金色花》、《紙船》等課文;其二就是在學習課文時或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自編自演,適合童話故事式的課文,例如《皇帝的新裝》、《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等課文。初中生特別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愛模仿、愛游戲、愛表演,可以通過表演動作和表演課本劇的朗讀形式來滿足他們的天性。學生課本劇的情景影響下,既訓練了朗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2、動作表情并茂法。
“動作表情并茂法”就是讓學生在朗讀時運用已掌握的文章寫作背景,身臨其境的讀出文章的語氣和語調,配上合適的動作、豐富的表情一同進行的一種朗讀方法。學生為了能夠讀清語氣語調配上合適的動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內化、提升為自己的感情體驗,再通過恰當的語調、豐富的表情表達出來,達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時動作表情的運用還可以使朗讀者與聽眾的讀聽積極性提高起來使看似枯燥單一的朗讀生動活潑起來。因此,在課堂中經常運用動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讀方法去創造朗讀的情景和氛圍,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能鍛煉和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語文修養。
3、“搖頭晃腦”法。
這是模仿古人在誦讀詩文時搖頭晃腦的一種讀書方法。適合于古文學習。模仿古人,學生會覺得好玩有趣,而樂于模仿。等習以為常之后,便能把內心的體會自然而然地通過搖晃腦袋抒發出來,達到自我陶醉的境界,也是入情入境入文的表現。讀書既然入了情,也就能領悟作者作文的意旨及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體現,入情入境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4、音樂情景朗讀法。
我國傳統詩文常與音樂交融一起,顯示出音律文章的優美,即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詩、詞、歌、賦。 因此在朗讀一篇優美的、或是感情摯深的、又或是具有驚世疾俗的文章時,配上恰當的音樂,將會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例如在上《夜雨寄北》一課時,配上一段優美憂傷的小曲,會讓詩中人物之間的情感更完美地浮現出來。學生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文中的意境,從而領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5、想象情景朗讀法。
“想象情景朗讀法”就是師生通過運用語言、音樂和圖畫等教具進行渲染氣氛,再現課文情景,發揮想象,領悟人物情感而進行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朗讀方法。它能讓學生有身臨其景的感覺,而達到有感情朗讀的目的。適合情景對話式、童話式和描寫優美風景的文章,如:《秋天》等課文。
二、在情景中閱讀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真切感受
現行語文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的許多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候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不易閱讀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就可化難為易。例如教學《黃河頌》中,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對黃河的贊頌,這對于一個沒有身臨其境到過黃河邊,對抗日戰爭歷史還不甚了解的學生來說是困難的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黃河實景,介紹歷史背景,創設情景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
又例如《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上課教師根據學生一般都沒有仔細觀察過沒有真正見過天上的云這一實際,課上注重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色的云,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的仔細、描繪的細膩。后來又出示大量的云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然后再提出云和天氣關系問題,學生自然踴躍發言思考。這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望塵莫及的。
。
三、在情景中寫作
1、創設“圖畫”情境拓展作文思路
“圖畫”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一片段情景,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作文前,可以根據作文主題事先創設好一幅能突出主題的圖畫讓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就會重新喚醒對過去感知過的,現實生活存在的人和事予以梳理并發揮作文。這種以“圖畫”意境拓展作文思路,對學生作文指導尤為重要。
2、創設音響情景拓展作文思路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運用樂曲的節奏和旋律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情感,創設意境, 而音響則比音樂的范圍廣泛。例如,“敲門聲”是一種很普通的音響,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情,門聲可能不同;而同一種“敲門聲”,個性不同的學生所激發想象出來的意境也可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作文指導教學中,教師如能精心創設音響意景,并順應學生的想象思路,引導學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題,繼而啟發學生作文:在什么時間、什么背景、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結果怎樣、有何感想?又如聽到“瀑布聲”,可以聯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宏大氣勢;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靜安逸的意境中,從而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并寄托保護環境,建設我們美好家園的強烈愿望。再如,意欲安排學生完成一篇以歌頌祖國為主題的作文,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欣賞《歌唱祖國》,在這種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想象:有的學生會聯想到運動員奪得金牌為國爭光的場面;有的學生聯想到學校升旗儀式;有的學生甚至聯想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情景等,而這恰恰都是愛國主義教育作文的最好體裁。
3、感受生活情景拓展作文思路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情趣,不僅是學生充實和豐富作文“內容庫”的源泉,也是誘導和激發學生有感而發,解決作文“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等問題并開拓學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徑。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最真實的實踐場景,但是,由于學生在平常生活中無意注意占據主要位置,容易忽視有意觀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在觀察事物時既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也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善于發現和創設生活情景并有意識、有目的的安排學生直接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客觀事物,并在關鍵處作必要的啟迪、引導,培養他們有意觀察的習慣,誘導學生想象。例如:春季引導學生賞花,“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自然美景,可以誘導學生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也可以引導學生看青松、傲柏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英雄氣慨等。又如,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炎熱的夏季,烈日下到田野里去體驗生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在這種艱苦的情景中誘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來之不易的果實的珍惜,進而思考自己的責任。這樣,學生的作文的思路就開闊明朗了。
總之,創設寫作情景拓展學生作文思路,是打破“閉門造車”,培養學生在作文的選材、立意、布局等全過程中貫穿發散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導教學方式。它既可以使學生擺脫因作文“材料庫”積累貧乏,而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的想象翅膀,激發學生變被動作文心理為迫切需要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達出來的愿望,使作文真正成為一種情感交流的快樂感應。
情景教學,變枯燥為趣味,變負擔為輕松;氛圍營造,使遙遠變為現實,使抽象變為形象,使高深變為淺顯。只要為人師者勤于鉆研,精心設計,操作得當,一定能讓我們的學生真切體味到——“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偉大的游戲”, 而不是負擔和艱苦。
侯彥博
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