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七年級語文人文素養的教學滲透
七年級語文教學總結
——語文人文素養的教學滲透
順二中 謝美榕
適逢課改之時,我又一次步入了初一的教學殿堂,加入了課改大軍的行列。
新教材,新思路。綜觀全書內容,感受到清新而愉悅。新教材,新理念,篇篇短小而精美的文章滲透了人文教育的火花。像初一的學生,年齡小,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形成。新教材淺顯易懂的文章,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失為人文教育的好素材。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讓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我認為初一的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文素養的滲透。
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主要體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閱讀是途徑、感悟是基礎、寫作是條件、生活是陣地,只有充分挖掘語文課本和生活中人文精神方面的素材,強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語文教學內容這個載體,“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性格,就必須優化語文教學。
那么,怎樣才能通過優化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閱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是語文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課文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間無不涌動著作者感情的波瀾,流露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利用閱讀教學,選準切入點,讓學生熟練地掌握默讀、誦讀,瀏覽、精讀的方法,在閱讀中去感受和領略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人文情懷,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如《我的信念》作者居里夫人對金錢、對生活、對工作,對科學的態度,就是我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好素材。尤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金錢至上,使一些青少年深受其害。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高尚品質和獻身科學的人格魅力,會給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經歷,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告訴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困難和艱難險阻,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會走向成功。這每一篇精美的文章,我在教學中都把寶貴的啟示傳授給學生。《理想》我啟發學生:理想既是一種收獲,也是一種犧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小要樹立理想,并為理想而奮斗。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傳授,在孩子的心靈上繪上一道道美麗的色彩,幫助孩子選擇人生、思考人生,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語文新課標在闡明語文課程的性質時還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新教材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目標 中的地位,并根據課程特點,將它貫穿于階段目標之中。為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寫作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的精神活動,是主體內在精神和個體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主體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風格。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特別注重作文的人文性。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放開手腳,讓學生寫“放膽文”。主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學生在自主中做到“心口如一”,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主章,還學生一種真正的心靈的自由。寫作過程中,只要說的是真話,寫的是真事,又是健康的,應該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可以寫崇高的情懷,也可以寫平凡的有趣的生活;可以寫現實的眼前的景物,也可以寫幻象的未來世界;可以和老師商榷,也可以和大師對話;可以評論經典,也可以改寫名篇;可以“大江東去”,也可以“小橋流水”。在平時,我要求學生每周必須完成兩篇周記,摘抄好詞好句,評點優秀精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感受美,獲得更多美的教育。總之,學生的自主寫作應該是掠過晴空的云彩,它美麗多姿而又呈現出個性色彩。
(2) 在寫作中塑造美好心靈,建造理想人格
為了學生在寫作中進行自我教育,老師應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二十一世紀人才素質的要求,進行有系統的訓練,以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如首先應當培養學生具有博大真摯的仁愛心腸和責任感。因為愛心和責任感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可以從培育學生從愛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可以擬《謝謝你的愛》,《母愛深深是小河》,《父愛如山》等文題進行寫作。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描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它一切親人,然后,讓學生有意識地描寫鄰里的互助,同學的情誼,老師的關愛,懂得他人給予自己的一份愛心,懂得去關愛自己身邊的人,進而引導學生尊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切好人。在通過愛心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后,教師要因勢利導,把這種責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動力。因為父母親人給了我們真摯的愛,祖國人民給了我們博大的愛,而我們不能沉溺于愛河,不圖回報,不思進取。我們要以求知成才的實際,酬報親人的成龍成鳳的熱望,做祖國未平的優秀建設者。
總之,在高科技的時代,網絡犯罪和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手段惡劣,令人觸目驚心,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十分重要。語文學科責無旁貸。把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是語文教學值得研究、探索和實踐的一個方向。
[參 考 文獻 ]
① 孟 建 偉 .關 于 “ 人文 精 神 ” 的 定 位 問 題 [M].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 1999.
② 程 紅 兵 , 李 鎮 西 .關 于 語 文 教 育 人 文 精 神 的通 信 [N].山 西 師 范 大 學 語 文 報 社 , 2000- 10.
③ 王 美 艷 .語 文 教 育 是 人 文 精 神 的 根 基 — — 饒 凡 子 教 授 訪 談 錄 [J].語 文 教 學 與 研 究, 2000(8).
④ 曾 軍 .對 中 學 語 文 的 人 文 關 懷 — — 王 又 平 教 授 訪 談 錄 [J].語 文 教 學 與 研 究,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