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與你抗爭
xue-lang
如果說教育是件細水流長的事情,那么2003年的年初我和學生一起遭遇了我教育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一件事,這可以說是一次已有成果顯現(xiàn)的教學改革的延續(xù),學生重新進行優(yōu)化組合,進行分層次教學。但親身參與,給人的心靈撞擊卻是無與倫比。當時我接手擔任了優(yōu)化組合后剩下的優(yōu)分率之外的所謂次好班。望著這群從昔日榮耀下淘汰出局的孩子們,我能同樣感受他們此刻難受、絕望的心情。沉默、頹廢、失去信心是此刻籠罩在班級上空的烏云,但今天的正視失敗才是明天獲得成功的保障,逃避從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知道再次鼓起他們的希望之帆是當務之急的事。
我仔細分析了同學們的現(xiàn)狀,他們的悲哀莫過于是失去目標,沒有具體努力方向,由此而失去學習動力從而導致失敗的悲哀。其實他們的基礎不差,他們同樣有聰慧的大腦,健全的思維,甚至較好的學習底子,只是由于努力不夠,或偏科厲害才出局?涩F(xiàn)在他們都把自己歸入了差生的行列,一蹶不振,這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因此我首先要改變他們的這一心態(tài)。我和所有任課老師通好氣,不以差生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是以考省重點一步之遙的要求對待他們,因為我知道老師的認同對一個孩子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當人在灰心喪氣時,他渴望聽到的不是批評,而是鼓勵,哪怕言過其實,讓他自大一點,只有這樣才能讓他重拾信心。第二步是利用一切時機不停地為他們打氣。從我的切身體驗,老師的一次鼓勵最起碼能讓學生保持三天的熱情。記得那是分班后的第一次班會,我先是仔細分析他們當時的學習現(xiàn)狀,然后明確地給他們訂下了一個死任務,一年半后要一個不拉的全部上高中,一半以上的同學要上省重點高中。記得當時有同學用極不自信的眼光詢問我:我們這些被淘汰出局的人還能抱此種希望?我笑了,是啊,我們憑什么?憑我們的潛能,憑我們知恥而后勇的氣概。記得當時同學們的眼睛眨都不眨的緊盯著我,“你們了解自己嗎?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說世上唯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但實際情況呢?千百年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始終是個謎,沒有什么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潛能的極限。大自然賜予我們擁有無限潛能的大腦,但在人的一生中,大腦潛能的利用還不到百分之一,誰能說我不行?世上有比我們遭遇更大困厄的人最后都獲得了成功,憑什么有健全的體魄,正常發(fā)育的大腦的我們在十三、四歲人生才開始的時候就給自己下個定義說我不行呢?”聽完我這段話,孩子們的臉上都露出了輕松的微笑,是啊,打開學生心中的結(jié),時刻讓他們心中抱有希望,這也是一個教師要時刻銘記在心并要把它貫穿于教學始終的做法。因為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實現(xiàn)的障礙,只存在于人們的想像之中。試問那些都不敢相信奇跡的人,又怎么能獲得奇跡呢?所以當我們把希望的種子播種到學生的心田里,再以信賴之水時刻澆灌,總有一天,它會萌芽、開花,最后結(jié)出豐盈的果實。
重拾信心后,怎么做就成了同學們的最大難題。每個人失敗的情況不一樣,學習又參差不齊,而我又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盯著幫助他們改正不足。怎么辦?我又仔細分析了所有同學或者說失敗者的共性,即差在思維的方式和由此造成的意志力的薄弱上。就象彭端淑《為學》一文中所舉的僧富者和貧者的例子,僧富者因過多的考慮外在的種種困難,結(jié)果不能成行,而僧貧者采取邊行動邊克服困難的做法,結(jié)果僅憑借一瓶一缽就到達了南海。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難、易和做的關系。而我面臨的學生也一樣,他們也知道種種道理,甚至自身的弱勢所在,但要克服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惰性,是多么的困難。因為人們總習慣于找理由為自己的惰性開脫。鑒于這一點,我在班上推行兩個行動準則:一是“不找借口”,二是“馬上行動”。這兩個準則相輔相成。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借口,也可以獲得成功,但兩者我們無法兼得。事實上,不找借口是減少憂慮的良方,也是獲取成功的有效工具。
仔細想一想,“借口”通常只是恐懼的一種表現(xiàn),如同學們經(jīng)常說的“我恐怕不行”,“我沒有時間學”,“我很怕邁出這一步”,“我擔心我做不到”等等。其實一個習慣找借口的人,是無法發(fā)揮他的最大潛能的。當借口浮上人們的心頭時,他會緊抓不放,把它作為彈藥用來對付自己。這是一種自挫的習慣。當我們消除掉這借口背后的恐懼,不再憂慮時,我們就會充滿信心繼續(xù)前進。當同學們明了借口之后原來就是恐懼、遲疑、頹廢作伴隨時,他們頓時明了問題的癥結(jié)。于是當作業(yè) 又拖拉時,一句催促的話就使他立即坐下提筆疾書;當上課又開始東張西望時,一個提醒的眼神,就使他重新投入聽講中,哄鬧時、分心時、氣餒時,同學間或老師的任何一個小小的提醒都能讓他們幡然醒悟。是的,任何時候別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找借口,唯有立即改正才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提出“馬上就做”這則行動的口號,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班上絕大多數(shù)同學與優(yōu)等生的差距還在于有拖延的惡習!暗韧砩显僮龉φn”,“等明天再去背英語”,“等星期六再做配套練習”,是他們慣用的方式,一個等字,擱著今天的事不做,留待明天,在這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精力,實際上足夠能將那件事做好。俗話說:“命運無常,良機難在”。我告戒同學們,不要畏難,不要偷安,不要坐等,要避免拖延的習慣,像避免一種罪惡的引誘一樣。假使對于某一件事,發(fā)覺自己有了拖延的傾向,那你就應該不管那件事怎樣的困難,都要立刻動手去做,只有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而拖延會盜去你的時間、品格、能力、機會、與自由,使你成為它的奴隸。“要做,立刻就做”,這是人們成功的格言。馬上行動的做法,讓同學們改變了拖延的陋習,為自己贏得了時間,搶回了學習的效率,從而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機會。望著一個個迎頭趕上的同學,我欣慰了。
回顧這一動人心魄的一學期,挫折與成功交織的一學期,在灰色人生中進而勃發(fā)生機的一學期,我深刻感悟到一個班集體的經(jīng)營與建設,其實也就是對人的經(jīng)營與建設,良好的班級氛圍由同學們良好的言行舉止匯集而來,而只有當我們改變看世界看人生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改變自身,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