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活學——淺談中學文言文教學
中學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名家美文。這些傾注了無數古人心血的詩篇佳作,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滋養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誰想,到了今天,這卻成為千千萬萬學子口中的青橄欖,雖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卻不能忘。然苦從何來?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學法死——死記硬背。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談“古文”色變,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不能觸類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已故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學中的關鍵人物——教師應該寓教于樂,“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使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光彩。
一、 活背文言文課文
記誦詩詞散文名句佳篇,對于陶冶和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通過記誦,學生不僅能明白詩句篇章所表達的含義,而且能領略其精妙所在,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同時,它也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功底和精神底蘊。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背誦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義就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是不可取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種輔導學生輕松靈活記誦的方法:(一)還原式,很多學生不愿背誦古文,是不理解語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讀來拗口,背來易脫句。針對這種情況,我將文言文譯成片段美文,然后讓學生嘗試著還原成課文原句。如是幾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很快便能熟記課文,又能更深一層掌握文意,還
從中領略到不同于現代文之美。如《曹劌論戰》一文中公與劌的一問三答三斷,學生不易記誦,但通過翻譯還原這種方式,學生之間也嘗試互相問答,很快學生便誦之如流水了。(二)問答式。即教師設置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用課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第三小節時,筆者設置了這樣四個問題來幫助學生記誦課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樣的畫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為酒食,宴請眾賓?③眾賓歡飲又是怎樣的熱鬧場景?④對此美景樂事,太守醉態如何?用幾個簡單有趣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記誦課文的積極性,又化繁為簡,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便將課文記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三)連貫式,此法常用于駢文或詩句,因為其句式對偶而連貫。教師誦出上句,學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四)聯想式。這種方法多用于背誦復習時,能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如可出題:三分鐘內默出五句古詩文中寫“月”的詩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多種記誦法,既可幫助學生有效記誦課文,又能使學生從中找到樂趣,不再以記誦課文為苦事。
二、激活文言文課堂
文言文教學中,對于字詞的解釋,課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見方法是串講加翻譯。老師呆板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聽和記,老師講得口干,學生也記得手酸,但實際效果并不好。這種教學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師的角色意識太強,沒有讓教學的主體——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入主動思考、學習的境地。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既面向全體學
生,又讓每一個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
踴躍思考。我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分組進行擂臺問答,給予一定的預習時間,然后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出字詞、語法等問題,然后對方予以回答,答出則得分,反之則扣,最后教師再拾遺補缺作評價,補充總結。如此你來我問,問的同學竭盡全力“發難”,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也不甘人后,積極提問題,而基礎好的同學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如“其”具體指代的含義,“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回答的怕“丟面子”,抓緊時間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這樣,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難問題也在熱烈的氣氛中解決了,而且還促進了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基礎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獲。同學們課前查字典、看注釋,回顧以前的知識,課中動腦筋提問對答,課后仍回味無窮,更積極地準備下一課。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到了知識,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三、活譯文言文句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不僅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達能力,而傳統地要求學生機械背誦課文翻譯、注釋,既讓學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講究“信,達,雅”,但對于初中生,只要忠實于原文內容,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地直譯
出來,并且語句通順明白即可,并不作優美而富文采地意譯的過高要求。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訓練學生的能力;
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專有名詞等,如:原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補,即在譯句中補充出省略的詞語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還家,沒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譯句:(漁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漁人請到家里,擺酒殺雞做飯,熱情招待(漁人)。③刪,即刪除不需譯出的虛詞等,如:“臨溪而漁“(《醉翁亭記》)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夫大國,難測也(同上),加點字無實意,不必譯出。④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如:何以戰?(《曹劌論戰》),譯時應調整為“以何戰?”。⑤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替換古代漢語,使譯文流暢明白,如:原句:齊師伐我。譯句: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在日常教學中,將這些方法技巧融于練習,加強訓練,學生自然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譯的技巧,文言文功底也會隨之加深。
四、古為今用,強化美育
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能以搖頭晃腦地吟幾句古詩,理解幾個詞語的意思為終極目標。他們不應該成
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該博古通今 ,古為今用,從古詩文中汲
取知識和養分,做一個未來文明的創造者。中學文言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作品,進而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挖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能成為獨立的審美個體,從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語言美,中學語文教材收錄的文言文可謂字字珠肌,篇篇精致,文質兼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環境氛圍,讀之涼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簡潔的語言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晏子的機智和凜然。名篇佳作的語言形象、優美而精煉,教師要把握尺度,將這些能展現尺幅畫面,又哲理蘊藉耐人尋味的語言講深講話,可以陶冶學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時引導他們在寫作過程中加以學習和運用。
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無不蘊含濃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陶襟。欣賞柳宗元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要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學習《愚公移山》則要啟迪學生學習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意志;讀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需引導學生感悟其身處困頓卻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只有教得情思橫溢,才能打動學生,引起共鳴,使們產生美感,對他們的思想情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發揚真美,以娛人情”,要將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學中,唯如此,才
能借古諷今,借古諫今,古為今用,“潤物細無聲”地培育人才。
時至今日,文言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文言知識,而應當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中培養學生靈活學習運用文言文的能力。這樣能給文言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煥發生機,成為新課改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