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山市黃圃鎮馬新初中學 黃司敏
據報載,現在中學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厭學心理;考試方面——普遍存在考試焦慮、考場恐懼和認知變態現象;情緒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緒波動性大,51%的中學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來,中學生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會。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認識問題。目前,就我們農村地區來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是令人擔憂的。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很少甚至沒有去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出現“荒漠化”的狀態。
2、心理學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在農村的學校里,心理健康知識在廣大教師中普及率低,面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少教師愛莫能助,束手無策。有一些教育工作者當遇到學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都習慣于用思想意識,道德觀念或是自己的準則去作出是非、對錯的簡單判斷,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另外,教師隊伍中,有些教師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諸如脾氣暴躁,情緒反復無常,缺乏寬容忍讓意識等等,這種不良的個體心理品質,對學生這個群體(全班、全校)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3、心理教育的誤區。為了通過相關的驗收,心理教育等于在學校開設心理學課程,這是很多農村學校的常見錯誤做法,引進心理教育的課本,相當部分類似于心理學的普及課本,比如向學生解釋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意志等等,反映出人們對于心理教育不同程度的誤解。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是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新的課程,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三、如何搞好學校心理工作
由于農村學校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沒有專職的教師,我們很難對學生進行正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是我們就應該忽略這方面的工作,而是應該在我們能做到的基礎上,盡全力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智力、品德、身體諸方面的開發與養成,這一點早已被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所證明。不少國家在學校開辦心理咨詢機構、心理訓練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心理患者提供治療幫助。我國的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及廣西的少數學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其效果是顯著的,但絕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較為閉塞的農村學校卻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應試教育難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學率,已成為不少學校辦學的思想基礎。當前,要加大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使所有教師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對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極大的影響。馬克思曾說過:“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就要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看待,可以說,是否重視和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也能反映一所學校校長和教師的眼光。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師生之間建立“尊重、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光要以身立教,還要做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及時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教育者要不斷完美自我,努力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并能蹲下身子和學生對話。
在師生的交往中,學生希望教師和藹、熱情、寬容、耐心、作風民主、行為堅韌,同時具有令人愉快的外表和禮貌;期望教師處理問題公平合理,有幽默感,關心學生,善于正面教育,有獨特的教學才能。如果教師脾氣不好,偏激,不公正,對學生漠不關心,要求不合理,或者對學生不友善,進行挖苦嘲笑,等等,那么學生的心理也不會非常健康。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摒棄那種嚴師出高徒和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觀念,要循循善誘,寬嚴并舉,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在傳授學生學業的同時,多與學生進行思想和心里話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對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不是一味地歸結為道德或思想問題,而是能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使學生樹立一種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態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是去簡單地責備,而是能在分析中給予引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是在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千萬不要因為批評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若出現此類錯誤,要敢于向學生承認錯誤。知錯就改,并不僅僅作為學生所應有的良好品質,也是一個老師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
(三)開辟多種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1、班主任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心理活動。要開展豐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小學升初中的入學心理指導工作也相當重要,畢竟中學和小學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別,做好心理工作,預防學生因為不適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開講座等。開展這些教育活動,除了要講針對性之外,更要講經常性,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課堂教學是一種充滿豐富感情色彩的活動,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可以是教學移情的結果。教師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充滿愛心,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積極的感情投入,發自內心深處地真誠平等地尊重學生,摒棄專制或放任的教育態度,努力采取與學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態度和方法進行工作,這樣就能打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誠、信任、民主、愉快的課堂的心理氣氛。課堂上的這種“美妙的和諧”,將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獲得充分發展。
3、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一是指導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二是指導家長“賞識孩子”。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4、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學校,有義務、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下一個世紀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說,心理教育是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一條“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