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講”與“練”
2003年度省市中學 語文教育論文評選 |
皖靈璧縣第四中學 王 虎
呂叔湘的《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1978年《人民日報》)指出“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這句話道出了當時語文教學效率低這個事實。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過去我也常常有這種體會和困惑:自己花費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是達不到基本要求。
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改革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初中語文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例如:相當一部分初三畢業生寫不出一篇像樣的作文;他們不會分析文章;不會寫常見的應用文……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但是,從語文教學本身來看,我以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還在于教師無休止的講、學生完全被動地聽的“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還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其不足之處有二:第一,這種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教師“滿堂灌”,學生很少或者沒有訓練的機會,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還應進一步改革,實現“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葉圣陶語)的教改目標。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教改目標呢?我以為正確處理好教師“講”與學生“練”的關系,目前仍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語文大師們是怎么說的吧。
葉圣陶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呂叔湘先生在一九六三年四月的《關于語文教學兩點基本認識》一文中指出:“如果要追問兩者(講與練)之間的關系,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為講服務。”
張志公先生在一九六二年的《說“練”》中指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
可見,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語文大家的主張是一致的,這就是語文教學在“講”的同時,還必須注重“練”,即:“講”、“練”結合,以“練”為主,方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既然如此,那么,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實施“講”、“練”結合,以“練”為主這一語文教學模式呢?
首先,應把教師的“講”壓縮在二分之一以下,要“精講”。我以為語文教師的講,說穿了只有三點,即講清重點,講透難點,講明疑點。此外,大可不必多講,可以放心地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思考、去討論。語文課文前有提示,中有注釋,后有練習,該老師干的活并不多,老師何必非要“越俎代皰”呢。那么,有人不禁要問:學生不讀怎么辦?老師引;學生不會讀怎么辦?老師導;學生不想學怎么辦?教師誘。這一引一導一誘,就是要求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語文。因此,我總覺得語文教師的精力應主要放在怎樣少講,怎樣精講,怎樣引導、誘趣上。而不是放在滔滔不絕的“滿堂灌”上。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當然,語文教學中壓縮教師的“講”,并不是說就可以忽視教師的“講”了。不僅不可以忽視,而且要求更高了。要求語文教師應力求達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高水平的“精講”境界。
其次,應把學生的訓練活動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要多練。語文教學強調“精講多練”,但“多練”并不是讓學生在題海里亂撲騰,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練好”、“練準”。所謂“練好”一是練會,把原來不會的東西,通過練習練會練懂。二是練熟,通過練習,熟練地掌握那些已經懂了的東西,包括加深印象、適當背記、加快速度等等。三是練巧,靈活巧妙地運用語言文字,這是語文教學高層次的要求。這三級訓練是因人因文而異的。如何把這三級訓練與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確定最佳的練習方案和練習內容,這就是所謂的“練準”。要練得準,就要讓學生自己去找上述三者的結合點。最了解學生實際的自然是他們自己,他們應該有這個自主權。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教師講清重點、難點和疑點后。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和討論過程中,學習和體味課文的語言運用、章法結構、寫作技巧,乃至思想意義等等。這學習和體味的過程就是尋找結合點的過程。
下面就以上《想和做》這篇議論文為例,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是怎樣處理“講”、“練”關系的。
課前,我認真閱讀教材和有關資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簡介作者情況。這一環節重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本文閱讀,我采用的是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朗讀法,邊朗讀邊指導(為學生分析課文做準備)。鑒于學生初學胡繩的文章,對作者的情況除課文提示中所說的內容外,教師還應適當補充介紹,便于學生能更多地了解作者,有利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投影顯示:胡繩,筆名蒲韌,江蘇省蘇州人。中國當代哲學家、歷史學家。早年曾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參加愛國救亡運動,四十年代擔任過《讀書月報》主編,解放后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學會會長、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等職。胡繩早年從事哲學的普及工作,曾發表哲學通俗讀物《新哲學的人生觀》等,以后一直從事哲學、歷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在《思想方法》《理性與自由》《怎樣搞通思想方法》等。(此項的目標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識記)
二.明確中心論點,弄清說理脈絡。由于本文通篇以舉例來說明道理,文字淺顯易懂,沒有生字難詞和深奧的句子,結構層次也一目了然,再加上課文前面有閱讀提示,所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是能夠弄清本文的中心論點和說理脈絡的。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并舉手起來回答。
討論歸納明確:
中心論點是:“無論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
全文的說理脈絡是:先論述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聯結起來,再論述怎樣才能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然后聯系學校實際,論述學生應當把想和做聯結來,最后是簡要的總結。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用事實證明論點的能力。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事例來證明“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并特別挑選了三、四名平時學習雖然用功,但成績仍不理想的學生來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后與課文第八段文字對照得出結論:只讀不想,只記不想,從舊經驗里得到的道理,不能應用在新事物上,這就是不會用思想的緣故。由此再指導他們選用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投影顯示如下問題并討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課文第一段,如果只保留“空想”這個詞,而把“憑空”一詞中的“空”字刪去,行不行?
討論并歸納:不行。因為這些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脫離實踐的想只能是憑空的,說的話也自然是空話。
2.埋頭做事不動腦筋的做法為什么不值得贊美?
討論并歸納:從實際情況來看,他們“一天忙到晚”(費時費力);從事情本身來看,做的是“一向做慣”(不去想)和“別人要他們做的”(被動的);從做事方法來看,是“依葫蘆畫瓢”(不想創造)。因此,做事的目的不明確,不想改進,沒有發展進步的愿望,自然是不值得贊美的。
3.為什么要舉游泳的例子說明“要從實際出發,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的道理?
討論并歸納:道理是抽象的,實例是具體的。以實例證明道理,或是以實例說明道理,便于人們領悟道理的正確性。
4.文章分析議論的重點是“想”還是“做”?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重點在“做”。可以從課文第二、三、四、八段的文字得出結論。因為重在“做”的現象比較普遍,容易為人所見,受到贊美,但是實際上卻是影響發展進步的。人們應該認識到它的嚴重性,所以作者要多做點分析和議論。
四.文段閱讀(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毛澤東同志說過“多想出智慧。”這就是說,必須勤于思考,多動腦筋。
有人說,工作成績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這話似是而非。誠然,光想不做,想得再好,于事無補; 脫離實際,想入非非,還會把事情搞壞。但從實際出發,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邊做邊想,做想結合,想得越深,做得越好。因此,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實在是非常重要的。
1.這兩段文字提出的論點是:( )
A.勤于思考,多動腦筋。
B.邊做邊想,做想結合。
C.在實際工作中多思多想,實在是非常重要的。
D.想和做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2.根據這兩段文字提出的論點,從下面幾個題目選出合
適的標題:( )
A.做想結合 B.邊想邊做
C.邊做邊想 D.提倡多想
五.當堂檢測(鞏固本節所學的內容)。
1.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 )_______ ( )______
磨 轉
( )_______ ( )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
a.滔滔不絕 b.成年累月 c.投機取巧
d. 埋頭苦干 e.依葫蘆畫瓢 f.勞而無功
3.填空。
(1)《想和做》節選自《 》,作者________,文章針
對____________現象,提出論題進而提出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
(3)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的途徑是:一要_______二要_____。
(4)全文的說理過程是:先論述____,再論述_______。
(5)這篇文章論述的特點是:首先敘述_____________并
對此加以分析;然后_______________,再加以評述。
(6)當堂批改(學生互改并訂正)。
由上可見,通過認真備課,并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節課下來,教師講的并不多。表面看來,教師還相當“清閑”。但這并不是說就可以忽視教師的“講”了。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 中,教師通過自己的“精講”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訓練,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并在學生“訓練”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切實做到“講”“練”結合,以“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