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亟待補救的習慣、能力與品質
作者: hfhhjj
我們常會責怪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但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否在“死教書”、“教死書”呢?盡管新課程已經實施一段時間,新理念已在教育的領空上展開突破陰霾的翅膀,并且鳴叫著,然而人們欣賞著這只神鳥,聽著它的奇特美妙的聲音,卻很難接納它登陸于心靈之地。不是許多地方,許多教師依舊斤斤樂道于書山題海嗎?(注:此“書”特指習題書和各類以考試為唯一目標的“資料書”)不是依舊盯在書山題海之上的那點分數嗎?不是有的教師作了大膽嘗試,積極啟發,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研究,但拐彎抹角帶學生周游一通又不由自主回到自己歷來固守的那塊標準答案的陣地上來了嗎?這一切現象不用說與考試制度有關,與教育教學陳舊的管理有關,但作為教師不是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與我們自己跟向時代的步伐滯緩也有很大的關系嗎?對此,我認為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的同時必須加快補救以下幾種習慣、能力和品質。
一.讀生活大書的習慣與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生活中的語文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它們彌漫著生活的氣息,有著強烈的新鮮感、時代感,關注這樣的資源自然就是關注生活,實踐著“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這一教育理念。當然,有些最新應試性輔導資料上也會較快地精選這些語文材料的,但這依然是間接的接觸,此時我們的思維會不可避免地受著編者以及已經較為定性的見解所影響,失去其鮮活性和探究性,因此,接觸生活中的語文材料關鍵就在“直接”,它的含義應該是時間上的即時性,空間上的最近可感性,也就是語文材料出現在“此時此地”,它是“鮮活的”,處在動態變化中,它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可探究性,可以說,“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就是引導學生從語文實踐的角度去更多地直接地參與生活。要引導好學生,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更多地直接參與生活,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更多地直接進行語文實踐,多聽、多看、多議、多寫,直至養成習慣,努力培養能力,做到會聽、會看、能議、會寫,在聽看議寫中表現出自身獨特的體驗,發掘出生活的本質。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習慣和能力,再引導學生一起走進生活的時候,我們自然就不會尋求什么標準答案,人云亦云,以致丟失自己以及學生的主體性格了。以上所說的就是倡導教師對生活這本大書的真切關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能忘記關注學生生活中的語文材料;當然也不能狹隘理解上文所說的語文材料的“空間上的最近可感性”,僅僅指我們身邊的生活材料;廣闊的社會生活,包括網絡虛擬生活中那些即時的可感性很強的生活材料都是離我們空間最近的。相反,有些對我們個人來說過時的,可感性不強的生活材料都可看成缺乏空間上的最近可感性而加以排斥的。
二.心靈對話的習慣與能力。
新課程積極倡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時,能夠積極合作,學生間的合作自然靠教師的引導,教師首先必須做到與學生的民主平等的合作,這在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傳統下,真正的轉變不是簡簡單單的事。增強對學生的愛心,努力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固然不可少,但這并不等于師生間的合作已經完成。我認為還必須做到:1.尊重學生的心靈世界,養成尊重的習慣。尊重學生不只是人格上的尊重,最難的應是尊重學生的反映,尊重學生的意見,有老師對學生說:“人格上我們是平等的,但知識上學生必須服從教師。”這就不是教育意義上的“尊重”。有專家認為,孩子的創造力往往超過大人,教師卻常常以“知識唯上”、“標準答案唯上”的教育心理模式扼殺了學生創造萌芽,這就是對學生的“侵犯”。尊重需做到隨時隨地,即養成習慣,我們不妨從為學生的見解鼓掌,與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握手這些外在形式入手來強化自己尊重學生的心理,做到逐步形成習慣。2.善于營造批判反思的氛圍。真正的心靈對話必須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那種學生跟著老師轉的所謂“啟發式問答”、“針對某個答案進行的短暫的亂哄哄討論”不是心靈對話。心靈對話必須是生活化的,動態持久的,閃爍著碰撞與批判的火花,教師必須善于在班級內與外即課內外與學生一起積極營造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態持久批判反思的氛圍,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具有較強的批判反思的能力,非如此不能對學生加以有成效的引導。
三.上下求索的精神與毅力。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可以作為今日優秀的語文教師的精神寫照,社會發展使我們進入大語文時代,大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現實的,也是面向未來的,更是扎根傳統的;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是世俗與理想的矛盾統一體;是各種色調的對抗與融合板。面對大語文教學目標 的多元開放,過去的知識、情感乃至思維方式的點形線形或狹隘的封閉的面形積淀必須打破,代之以更加廣闊、深遠的時空中新的知識、情感、思維方式的鮮活持久的流動、交匯與再生。語文教師,必須面對世俗文化,這是生活賜予的在,新鮮的色彩;必須展望未來文化,這是生活中閃爍的智慧光芒;必須深研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生活的根系所在;必須接納其他民族文化,這是一個進取有為時代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一個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必然是人生的智者,思考的先驅,過去未來、此地彼地交匯口的指引者,新的生活的堅定開拓者。這是不是一種苛求?也許是,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要求,今天的時代呼喚我們,我們只有上下求索,不斷開拓,才能無愧于做一名這個大語文時代的最普通的教育斗士。這聽起來確有點像口號,但讓我們冷靜思慮吧,一個缺乏上下求索精神與實踐的教師,就必然與僵死為伍,同嚼舌為伴。這樣的教師怎能引領學生面對生活的大書品出屬于自己的風味?又怎能引領學生讓心靈與心靈在對話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這個時代的真諦在求索中,這個時代的希望在求索中。我們到了應該擁有自己命運并且可以把握它,磨礪它的時代,我們必須上下求索。
以上所說的一切習慣、能力及品質得以補救的關鍵在于能否樹立遠大的教育;理想。因為理想是綱,期于是目,有了這個綱,心胸才會真正博大起來,一切頑固的東西才可能被戰勝,一切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才能因我們的堅定與執著而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