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語文教育的靈魂
作者: hfhhjj
關于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者們往往產生許多意見分歧,但現在普遍的觀點是承認二者的統一。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切體會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位一體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傳統的語文教育對工具性的過分關注,導致了語文成為脫離了的內在品質而存在的一個毫無靈性的物質外客,使得語文教育不僅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相反卻成了學生沉重的負荷。現在,強調語文的人文性,當然也不能否定語文的工具作用,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語言具有表情達意和傳承人類文化信息這些功能上,否定其工具性,就不只是喪失了語文的本質,也勢必導致人文性的無所依托。我認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事物的外在與內在的關系,二者雖統一于一體,不可分割,但在決定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其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根據馬克思主義 哲學內在為主導,外因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這一理論,語文的人文性顯然應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上。對語文教育來說,人文性就是靈魂,只有抓住人文性這一靈魂,語文教育才能活起來,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才能真正顯示其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論述。
一、 語文文本。語文教育離不開文本,而任何優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載體。打開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本,第一課就是《為你打開一扇門》,這是一扇文學之門, 就是要引領學生進入文學的天地。那里有血有淚,有歡樂有辛酸,有堅強有怯懦,有成功和失敗,有光榮和屈辱……那里是濃縮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對真善美的弘揚,是對假惡丑的鞭撻。接著,展示充滿生氣的青少年生活,描繪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和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歌頌了人類活潑的天性,民族文化的豐富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美好,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愛,以及對環境的珍惜。幾篇科學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先賢偉大的科學精神,卓越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最后,又把學生從現實生活引入想象世界,那里蘊涵著人類無窮的智慧和向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本第一、二兩個單元選文涉及的是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的話題。《生命 生命》是對生命的呼喚,表達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紫藤蘿瀑布》更是以紫藤蘿的再度繁華告訴人們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啟迪人們勇敢拋卻昨天的不幸,永遠以飽滿的生命力擁抱美好的人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及《人生寓言》(節選)凝聚了人們對目標和美好境界追尋的智慧。《理想》大贊理想的意義,《我的信念》以科學家的實例激勵同學們樹立崇高的理想,《行道樹》則以象征的手法寄寓著一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苦樂觀。第五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無論《風箏》《羚羊木雕》描繪的家人沖突,還是《散步》〈〈詠雪〉〉呈現的和美溫馨,都可引發學生領悟如何建立家人之間乃至與社會人之間的和諧美好的關系。總之,優秀的語文文本總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現代教育觀念認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關注的是整個人生世界的意義”。因此,語文教育在對文本使用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作用,努力通過教師、文本、學生三者間的對話達到使學生人文素養逐步提升的效果,這是語文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 語言學習。語言學習是體現語文工具性的主要內容。語言學習是包括對字、詞、句、篇章結構、邏輯修辭的認知和運用。這看起來與人文性并無關聯,其實不然。首先,語文文本中字詞的使用,句式的選擇,篇章結構安排以及各種修辭都是與作者的人文品質緊密相連的,即所謂內容(人文品質)決定形式(語言)。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寫到“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意思就是指藏在作者內心的情和理決定了表現于外在的語言、筆調、韻律等。同時劉勰還列舉了大量的實例,賈誼年少才高,有遠大抱負理想,敢于議論時政,人品俊發,因而文章潔凈清朗;司馬相如傲誕慢世,越禮自放,因而文章“理侈而辭溢”……人們常說“文無定法”,實際上就是人品的千差萬別,人品決定文品,文章自然也就千差萬別了。這里并非否定語言本身規律,而是說,就具體文章來說,其語言的使用及組合安排是受約于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人文品質的。
其次,研習各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技巧必須重視語言的人文內涵。教育家魏書生談到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是作者蘸著心血淚水寫成的,許多記敘文、人物傳記也無不浸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這些文章,只是講詞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概念化的講解,那么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越來越感到學不下去。”他還把政治課和語文課作比較,認為二者都幼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和任務。不同的是,前者側重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后者則多從形象思維的角度,讓學生感覺到真善美的形象,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向往之,追求之,并指出這是語文教學的特殊性決定的。這里
三、 教學策略。從語文教學策略的角度來說,語文教育必須抓住人文性這一靈魂,才能使語文工具性、人文性達到統一的境界。
(一)單元眺望。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教材多是主題單元。教師要能對單元主題所蘊涵的人文品質全面深刻地把握,并能在單元教學之前引領學生構建一個較高的人文思想平臺。用天津市著名語文教
(二)設境激情。教學具體的文章,教師必須能夠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受到情感到情感的激蕩。結合文本講述真實的故事是激發學生內在情緒的最有效手段。當學生通過換位有了“身臨其境”之感的時候,學生的情感態度乃至人生價值觀都必將受到文本的感染、激活和提升。在此基礎上,加強誦讀,進一步體會其人文內涵。“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在誦讀過程中,用心的學生自然會對文本的人文內涵把握得愈加深刻。
(三)品味語言。
(四)個性化寫作。所謂個性化寫作,就是尊重學生不同個性,教師引導其健康發展,既弘揚其個性,又使之現在和將來能最有效地發揮其個性的價值,并在其培養過程中,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從而付諸寫作的實踐,養成寫作的習慣,進而使學生形成通過寫作進行自我發現、自我反省、自我激勵、自我教育這些終身受用的能力。
個性是在一定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其實就是一個人內在的人文品質的外在反映,它不斷影響外界,也不斷受著外界的影響,它可以泯滅,也可以弘揚,更可以改變。成功的語文教育和作文教育必然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并能引導其健康發展。教育家魏書生在談寫作時,很少講到作文的技能技法,而是一次次強調:把作文教學和雕塑學生的心靈結合起來,就能收到一篇篇情真詞切的充滿新意的文章,可以說作文的源頭活水就是雕塑學生的心靈。有人說,魏書生對學生心靈的“雕塑”是泯滅學生的個性,這是錯誤的理解。提倡個性化寫作,決不是搞任性寫作。“雕塑”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它既要創作出全新的“產品”,又要保持被雕塑者原有的本色,因為只有這樣的雕塑才能具有永不枯竭的藝術魅力。對學生心靈不失本色的雕塑,使他們心靈能夠永遠朝向美好的事物,永遠閃耀著生動的光芒,這就給學生的成長鑄就了一對堅不可摧的翅膀,也給學生的作文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試想,沒有對學生心靈的雕塑,沒有對學生優秀的人文品質的培養,沒有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自我發現、反省、激勵和教育的良好習慣,一句話,沒有學生充滿活力的個性參與,單憑所謂作文技巧去指導學生作文,豈不真是莫名其妙,糊涂荒唐?除非硬把“新八股”評成好作文,把“胡言亂語”說成個性化創作!
綜上所述,無論從語文教育的觀念,還是從語文教育的文本及實踐來看,語文教育都必須高舉人文的旗幟,這是真正能使語文發揮宣傳教化及人際交流、文化傳承等功能的關鍵。
參考書目: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 萬福、于建福主編 中國和平出版社
《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 魏書生著 沈陽出版社
《初中語文培訓手冊》 江蘇教育出版社
《“向心式”作文輔導與訓練》王根造主編 湖南人民出版社
《卡爾·維特的教育》 京華出版社
《文心雕龍解說》 祖保全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